奥斯卡,接地气的电影节

在我的心中,四大电影节中,奥斯卡始终是最佳,因为在可能的范围里,既做到高大上,又做到接地气,还能公平公正,几十年如一日,沧海桑田不改初心,实在太艰难了。奥斯卡就像一个老绅士,腔调十足,又紧跟世界潮流,精通天文地理哲学,还能一般屌丝自在聊天。除了奥斯卡,再没有别的电影节能做到了。

 

奥斯卡小金人(图片来源:www.oscars.org)

奥斯卡小历史

奥斯卡自一九二七年开始颁发,至今已经八十六年,每年要评选出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等二十几个奖项。颁发之初适逢经济大萧条,百废待兴,电影安慰了人们焦虑的内心,好莱坞由此进入第一个黄金时期。为了更好地推动美国电影的发展,美国的电影人们,包括导演、编剧、制片人等等,共同成立了“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最初学院以调解纠纷为主,后来发现贵圈太乱,干脆将重心放在颁奖上面。

其实“奥斯卡”是个别名,它的原名叫做“The Academy Award of Merit”,即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简称AA。为什么这个奖会被叫做奥斯卡,也很有意思,说是1931年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一个女研究生见到小金人之后,大呼这人像很像她叔叔奥斯卡。这一趣闻被广泛传播, “奥斯卡”的花名便广泛的传播开,相比于其他“金球奖”“金熊奖”“金棕榈奖”,“奥斯卡”的名字实在好记,亲切得像隔壁家的二大伯。

在奥斯卡的颁奖仪式上,除了给观众们呈现最具震撼力和影响力的电影,红毯上明星们争奇斗艳的服装和不老容颜也是绝佳看点,因此每年颁奖典礼的收视率都很高。

基因优良,备受关注

奥斯卡的评选过程很简单,先提名,再正式评选。学院下属部门负责采集提名,提名采用实名制;获得提名的影片在学院本部轮流播放,学院会员观影后,趁热打铁,匿名再投,以得票多少决定最终结果。奥斯卡的选举严格程度绝不亚于总统选举,因此公信力极高。获奖名单高度保密,也就是说,在答案未公布之前,不到最后一刻,所有人都是不知道到底是谁拿到了奖,一切都是未知,充满悬念。这也是奥斯卡颁奖典礼好看的原因——有期待,有悬念。

虽然奥斯卡奖项不少,但是每个奖项的含金量还是有些区别,含金量最高的当属“最佳影片”,奥斯卡评出的最佳影片奖往往是众望所归,在主题、票房、表演、艺术价值上都有较高成就,相当于综合评分最高者。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爆冷门的机会不多,偶尔有过的那几次都令人印象深刻。比如2010年的奥斯卡,一部在票房上表现平平的《拆弹部队》就从云集的大片中脱颖而出,获得六项大奖,其中就包括含金量最高的最佳影片奖,另人跌破眼镜。当年同台竞争的影片有《阿凡达》《第9区》《飞屋环游记》,这些都是好评率高、拍摄成本高昂的大片,相比之下,《拆弹部队》略显寒酸,票房在北美地区只有两千万,如果不是因为得了奥斯卡,恐怕很快就会被人遗忘。一般电影在获得了奥斯卡之后,票房将显著提升30%~50%,而导演、演员、编剧一众的名字一夜之间就会响遍全球,二线影星马上变一线,无名导演马上变大师, 有如此绝佳的镶金效果,奥斯卡这个名利场的竞争激烈到残酷。

其他诸如“最佳外语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奖项受关注度也很高。值得一提的是华人导演李安所导演的《卧虎藏龙》拿过最佳外语片奖,后来他自己也凭借《断背山》和《少年派的奇幻之旅》两次问鼎最佳导演奖,成为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出场率最高的华人导演。再此之前,李安的《推拿》《饮食男女》曾经得到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此外,张艺谋的《英雄》也得到过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后来秋后算账时,有人说,张导当年拍《英雄》,就是奔着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去的,只是运气不佳,武侠已经被李安拍绝了,《英雄》里的东方风情,对奥斯卡评委来说,也只是一碗冷饭。

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极少失手,譬如1990年62届的《天堂电影院》,2009年81届的《入殓师》等等,至今仍是感动千万人的绝佳作品。

中国新生代导演的作品还没有机会在奥斯卡上露面,红毯上来来往往的全都是老面孔。不过也并不需要把这个奖项看得太重要,奥斯卡的大部分评委毕竟是隔岸观火,因为文化和观念上的差异,造成对同一影片的判断不一样,也是正常。

和欧洲三大影展的区别

从奥斯卡的大名“学院奖”的名字来看,奥斯卡带有深深的学院派的基因,选出的影片多符合中产阶级的审美趣趣味。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都有主题高尚、叙述温婉的特征,始终脱离不了主流文化,而话题敏感或者形式尝新的电影往往被排除在奥斯卡的评选范围之外。

关于奥斯卡的批评也往往由此而来,评委结构老龄化、学院派、商业指向性、政治正确是奥斯卡被诟病最多的地方,奥斯卡身处花花世界的好莱坞,却也是世界四大电影节中最为保守的那一只。世界四大电影节中,欧洲三大影展(柏林国际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始终以电影的艺术性为评选的最高指标,个性和创新是三大电影节更为看重的品质,只要具备这两种品质,即便作品不是很完美,也依然会被接纳,所以又称之为“艺术家的避风港”。不过,“艺术性”是非常难以评判的标准,也有人会抱怨欧洲三大电影节选出的电影过于艺术性,常常陷入艰深晦涩,既不知名,也难以下咽,远不如奥斯卡接地气。之前也有影评人笑称,拿了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奖,基本也就和票房无缘了。也许在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评委们看来,艺术可能真的是骄矜的,只属于少数人的娱乐吧。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奥斯卡很实际,艺术性只是选择的标准之一,它从未放弃电影的商业性,高度成熟和标准化的电影产业实际上就摈除了奥斯卡纯粹以艺术性为标准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国家级的颁奖典礼,奥斯卡始终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高大上的美国情怀,也就是政治正确性。譬如横扫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六项大奖的《阿甘正传》宣扬的是美国个人奋斗的英雄主义,《美丽心灵》则描述处于逆境中人如何摆脱困境,《拆弹部队》则是描述反恐,恐怖主义一直以来,都是美国之痛,这样的电影就是创口贴。

每年,我们在电影院观赏美国大片的时候,总会发现一些带着浓浓“奥斯卡气质”的电影,那些让你感动到泪流满面,或者让你心灵经受震撼的电影,往往也是奥斯卡评委们的偏好。如果不信,可以去翻一下历届最佳影片的名单,就可以体会到什么叫做“奥斯卡气质”了。

在我的心中,四大电影节中,奥斯卡始终是最佳,因为在可能的范围里,既做到高大上,又做到接地气,还能公平公正,几十年如一日,沧海桑田不改初心,实在太艰难了。奥斯卡就像一个老绅士,腔调十足,又紧跟世界潮流,精通天文地理哲学,还能一般屌丝自在聊天。除了奥斯卡,再没有别的电影节能做到了。

 

网络编辑:zero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