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评论】教育改革,从还权于校走向还权于民

学校创建、学校管理、招生计划、教材内容、资金分配、专业设置……教育和科研的各个环节,几乎都在行政管制之下。但是,什么方法最能育人,哪些专业最重要,什么研究代表未来方向,回答这些关系到国民个人成长与国家核心能力的问题,却远远超出了教育行政部门理性的能力。

责任编辑:史哲 戴志勇 蔡军剑

教育放权进行时。在最新的《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中,教育部两项重要权力被取消:其一,利用互联网实施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教育网校审批;其二,国家重点学科审批。这是还权于校的两个举措,值得赞。

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写道:“为了增强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要改进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并且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

当时,恢复高考才短短八年,国门刚开,国际学术还不为国内熟知,由国家“有计划”地推动重点学科建设,不无合理之处。而且,这份文件的一些改革理念,在三十年后的今天也说得上先进,如主张“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0)


philory
回复

philory

2014-04-07

少数就应该忽视了吗?讨论就讨论,为何要牵涉到身份标签?评论现实的不合理之处,也应该按照理性原则评断,如果南方周末都不能坚守这一点那么如何让它对得住“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定位?

2014-03-29

以少数人就评断多数,中国官员之共性,你大概是公务员级别的吧

philory
回复

philory

2014-03-29

过犹不及啊。

2014-02-25

既然都违反宪法精神了,又怎么可能放行呢?我相信文章的本意绝不是放任自由,有点咬文嚼字了哦

回复

2014-03-29

以少数人就评断多数,中国官员之共性,你大概是公务员级别的吧

philory

2014-02-21

有些民族的志向是fenlie,duli,就不是“志”了?

philory
回复

philory

2014-03-29

想想克里米亚之于乌克兰再说罢。

2014-03-27

有些民族的志向?你说这话就是分裂了。 而且归还给任何有志办教育的人。你有点偷换概念了吧 莫须有之罪中国千年不间断,为区区微小借口堵塞有志之士之助国,国之罪人

回复

2014-03-27

有些民族的志向?你说这话就是分裂了。 而且归还给任何有志办教育的人。你有点偷换概念了吧 莫须有之罪中国千年不间断,为区区微小借口堵塞有志之士之助国,国之罪人

philory

2014-02-21

有些民族的志向是fenlie,duli,就不是“志”了?

回复

2014-03-17

教育改革首先是公平,进大学分首都和省会不一样,省会和县城不一样,能教育好孩子们?

回复

2014-02-26

还权于民,这是第一位的,不然,教育改革就是空的。

回复

2014-02-25

既然都违反宪法精神了,又怎么可能放行呢?我相信文章的本意绝不是放任自由,有点咬文嚼字了哦

philory

2014-02-21

最后一句“归还给任何有志办教育的人”就极端了,违反宪法精神的教育也要放行?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教育领域还是相对保守就在于政治上的担忧,如何控制民间办学造成社会不稳定思潮传播的风险并非易事。

回复

2014-02-25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惠及万民,泽被后世。

回复

2014-02-24

“最好的教育,也不是预先设定一个伟大目标,让孩子苦学死学,调动各种能力去抵达,而是发掘孩子的天赋与潜能,自由成就自己。”——说的太好了! 现在的教育,从家长到学校到政府,都自以为是地设定“有用”的目标,强迫所有孩子削足适履。而他们所谓的有用有效有市场,不过是跟在一窝蜂的羊群屁股后面跑的过时老黄历,等到孩子学成毕业,早已遭遇历史性和结构性的淘汰。 真正能跑在科学和民用两大市场前头的优胜者,恰恰是那些成天胡思乱想些“没用”点子的孩子,历史总是靠他们无中生有地创造一个别人没走过的新市场出来。

回复

2014-02-22

这种思想并非你所独立思考的结果。早在几百年前,教育就是形散的,个体的,自由的学习状态。之所以出现班级式学校化,统一的教材的教育模式,是因为人们认识到这样能提高教育效率,实现国家的意志。说白了,贵族或者有经济条件的家庭是可以实现对孩子的个别教育,例如简爱中的家庭老师,关键这需要的社会的资源过多。

2014-02-21

最好的教育,也不是预先设定一个伟大目标,让孩子苦学死学,调动各种能力去抵达,而是发掘孩子的天赋与潜能,自由成就自己。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本身,就应是当下实现的一件乐事。

回复

2014-02-22

剖析中国式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才是破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回顾我国的教育发展历程,始终将国家的意志放在教育的首要任务,其次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是个人意志的满足。简单说,我们培养的是爱党爱国的社会有用人才,在这一大的目标之下,实现个人部分或者最大限度的学习兴趣愿望。 应该讲这种教育思想和意志的体现是符合建国以来国家发展对人的个体素质的需要,这种教育的效率,模式,思想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有利的推动社会的发展。 但这种模式化的体制影响明显的教育思想也要同时代发展相适应,才能不断满足国家,社会,人对教育的需要。

2014-02-21

我理解的教育是:学前教育—带好孩子,小学教育—带孩子玩好,初中教育—发现孩子的兴趣,高中教育—培养兴趣,大学教育—专业化发展。这才是真正培养人的教育。

philory
回复

philory

2014-02-21

有些民族的志向是fenlie,duli,就不是“志”了?

2014-02-21

知道什么是有志吗

回复

2014-02-21

知道什么是有志吗

philory

2014-02-21

最后一句“归还给任何有志办教育的人”就极端了,违反宪法精神的教育也要放行?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教育领域还是相对保守就在于政治上的担忧,如何控制民间办学造成社会不稳定思潮传播的风险并非易事。

回复

2014-02-21

义务是与权利相伴而生的,如果一个人的行为造成了社会危害当然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即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philory

2014-02-21

最后一句“归还给任何有志办教育的人”就极端了,违反宪法精神的教育也要放行?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教育领域还是相对保守就在于政治上的担忧,如何控制民间办学造成社会不稳定思潮传播的风险并非易事。

philory
回复

philory

2014-02-21

最后一句“归还给任何有志办教育的人”就极端了,违反宪法精神的教育也要放行?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教育领域还是相对保守就在于政治上的担忧,如何控制民间办学造成社会不稳定思潮传播的风险并非易事。

回复

2014-02-21

我理解的教育是:学前教育—带好孩子,小学教育—带孩子玩好,初中教育—发现孩子的兴趣,高中教育—培养兴趣,大学教育—专业化发展。这才是真正培养人的教育。

回复

2014-02-21

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应该如何行动

回复

2014-02-21

清华,以前不是叫留美预科学校吗,现在名至实归啦! 这话不是我说的,资中筠老先生说的。只要有校**书记,中国就不大可能出现像哈佛耶鲁那样的学校。高校钱再多,也就只能是留美预科学校。

回复

2014-02-21

最好的教育,也不是预先设定一个伟大目标,让孩子苦学死学,调动各种能力去抵达,而是发掘孩子的天赋与潜能,自由成就自己。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本身,就应是当下实现的一件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