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还是爱中国】好时代?坏时代? 柏林电影节与中国艺术电影
近十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但贡献票房的大部分都是商业电影。对于艺术电影而言,这究竟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中国商业电影票房诱人,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拍商业片,放弃艺术电影,这让艺术电影创作变得越来越冷清,作品越来越少。”
责任编辑:袁蕾 朱晓佳
柏林还是爱中国
桂纶镁本来的机票是2014年2月15日早上从柏林飞伦敦,在伦敦时装周她有一场秀。2月14日,《白日焰火》监制沈暘问柏林电影节会务主管托马斯·海勒:桂纶镁是否可以走?导演刁亦男可以否早点回国?海勒语气急迫,一连串的“NO”。电影节给剧组留了20多张颁奖礼的票。
第64届柏林电影节最终把最佳影片金熊奖给了《白日焰火》。主演廖凡从评委梁朝伟手中接过最佳男演员银熊奖,成为柏林电影节史上第一位华人“影帝”。
“难以置信,看来这个梦是一直醒不了了。”导演刁亦男语带颤抖地说。2014年2月15日,第64届柏林电影节落幕,刁亦男执导的电影《白日焰火》首次入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就捧走了最佳影片金熊奖,最佳男主角奖也被片中男主角廖凡收入囊中。
2014年2月的德国柏林街头寒意阵阵,平均气温接近零度,华语艺术电影在这里却正火热地吐着股股热气,这又是一个华语艺术电影的丰年——除了《白日焰火》,娄烨执导的《推拿》也获得了最佳艺术贡献奖。三部中国影片《白日焰火》、《推拿》以及宁浩的《无人区》同时入围“竞赛单元”,另有十部华语影片在电影节其它单元亮相,虽然中国电影是柏林的常客,但这样规模,即使在柏林电影节历史上也算罕见。“中国在柏林闪光”是《好莱坞报道》封面报道的标题。
从1980年代初在柏林电影节有所斩获的《三个和尚》、《陌生的朋友》,到张艺谋电影《红高粱》1988年首次捧得金熊奖,再到《白日焰火》获奖,柏林见证了中国艺术电影三十年。
三十年过去,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2013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达到217.69亿元人民币,刷新了2012年创造的170亿元纪录。
另一个事实是,为这个强大的市场贡献票房的,大部分都是商业电影。对于那些不得不向商业电影争取生存空间的中国艺术电影而言,这究竟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
“中国电影看上去不再像法国电影了”
“它们看上去不再像法国或德国电影,这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正在变化。”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科斯利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科斯利克所说,只是变化的一角。
21岁的重庆大学生周豪拍了一部叫《夜》的艺术电影,讲述一位“Money boy”(男妓)夜来香的生活,被柏林电影节亚洲区选片人王庆锵看中,成为本届柏林电影节“全景大观”单元的入围影片。每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