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次疫苗事件,我们该避免什么 乙肝疫苗风波的冲突和反思
国内外学者们公认的事实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疫苗”。即便完全合格的疫苗,也存在造成接种对象死亡或者后遗症的可能性。这在日本被形象地称为“恶魔抽签”。疫苗作为一种特殊药品,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监管,其整体安全性是高于治疗性药品的。但公众对疫苗风险认知不足和情绪效应,超出了实际风险很多倍。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官方反应是很正常的,也是很谨慎的。当媒体、公众对疫苗产生怀疑时,临时叫停并无不妥。但叫停的官方行为给人一种紧张感。
在调查还在进行时,媒体报道不应使用“致命疫苗”这样的词语,但我不认为此次是媒体炒作事件。
“疑似”这个词应该避免。我们不建议业务部门和媒体在科学概念上大量使用这个词,因为“疑似”容易造成公众无端猜疑和恐慌。
宋华琳南开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
赵 鹏 中国政法大学 副教授
彭向东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博士研究生
钟 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 副研究员
刘沛诚 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品牌经理
魏铭言 新京报医药卫生记者
17名婴儿的离开,并不是因为“恶魔抽签”。
2014年1月17日,国家卫计委、国家食药监总局联合发布消息称,除1例重症(已康复出院)外,其余17例婴儿死亡病例均已明确与接种疫苗无关,甚至连不良反应都谈不上。漩涡中的深圳康泰公司也决定恢复该公司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使用。
两个多月前,湖南两名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并死亡,广东、四川也陆续出现类似病例。随后,深圳康泰公司生产的全部批次乙肝疫苗被暂停使用。公众猜疑、恐慌随之而起,10个省份的乙肝疫苗接种率下降30%,进口疫苗接种率下降15%。
随着两部委的盖棺定论,延宕一月余的乙肝疫苗风波暂告段落。
但国内外学者们公认的事实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疫苗”。即便完全合格的疫苗,也存在造成接种对象死亡或者后遗症的可能性。这在日本被形象地称为“恶魔抽签”。
疫苗作为一种特殊药品,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监管,其整体安全性是高于治疗性药品的。但公众对疫苗风险认知不足和情绪效应,超出了实际风险很多倍。学者们也观察到,从2005年安徽泗县疫苗事件,到2010年山西疫苗事件,类似事件波及范围在扩大,平息纠纷的难度在加大。政府部门面临的压力也在增加。
那么,此次疫苗事件中,政府部门是否做错了?媒体是否在推波助澜?受害者是否该补偿?2014年1月11日,南方周末第二期健言沙龙以“乙肝疫苗风波的冲突和反思”为主题,来自官、产、学、媒的近三十位业内人士各抒己见,本文特选取不同领域的六位人士解读,以飨读者。
叫停合适吗?媒体有错吗?
南方周末:2013年12月23日康泰乙肝疫苗被叫停,有人认为叫停晚了,也有专家认为是过度反应,你怎么看?
赵鹏:两部委叫停是恰当的。虽然当时没有证据表明死亡是疫苗导致,但接种与死亡时间上的高度关联,使得对疫苗安全性的怀疑是合理的。加之用于新生儿的疫苗应当具有高度的安全边际,监管部门是从谨慎预防角度出发的。
钟凯:官方反应是很正常的,也是很谨慎的。政府在疫苗接种和异常反应监测方面有一整套管理体系,如果按照纯科学的标准,我甚至认为根本没有叫停的必要。但风险管理不仅仅是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