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文化清单】记忆与转型2013年非虚构类图书观察

在非虚构类图书里,大家的兴奋点仍然是“记忆”和“转型”,一年又一年,关键词没变,读者的口味却越来起精细了,以前贩卖点儿野史逸闻,造几个概念,就能畅销一阵子,现在的读者早已不是昨日的吴下阿蒙,昔日书斋里的史学家、社会科学家,现在频频出现在各种好书榜里,就是明证。

责任编辑:刘小磊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记忆

2013年年终,美国学者傅高义先生的《邓小平时代》(冯克利译,三联书店,2013年1月)频频出现在各种好书榜上。英国学者佩里·安德森先生在《伦敦书评》(2012年2月9日)撰文介绍过傅高义的写作历程:“他在1979年出版的《日本名列第一》一书中赞扬‘日本处理基本问题的能力比其他任何后工业国家都要更优秀’,这本书令他声名鹊起。他对日本人说,你们对自己的成就过于谦虚了。日本人理应意识到他们的体制优越性,他们‘毋庸置疑名列第一’,同时美国人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好好清理本国的家务事。泡沫经济破碎后,该书自然归入了清仓处理的廉价书。但在当时,傅高义的吹捧让该书销量激增。后来,他又转战韩国,以同样的热情撰写了《朴正熙时代》(此书系他与其他学者共同编辑——引者注),他说朴正熙是‘20世纪最优秀的4位国家领袖之一’,成功地实现了韩国的现代化。”

与傅高义的宏大叙事相比,我更愿意读台湾作家王鼎钧先生的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三联书店,2013年1月)。这四本书讲述了王鼎钧从抗战到1970年代、从内地到台湾的经历,前两本主要讲述他如何在内地一边流亡一边读书,随后被卷入内战;后两本主要讲述他在台湾文学界如何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萦绕在字里行间的,不是“免于恐惧的自由”,是“免于自由的恐惧”。王鼎钧经常梦到自己被追捕,陈丹青先生在《守护与送别》(《南方周末》2013年1月17日)里记下同样的细节。木心先生病重期间,已经认不出陈丹青,却不忘说:“你转告他们,不要抓我……把一个人单独囚禁,剥夺他的自由,非常痛苦的……”1979年,王鼎钧移民美国,使得这部回忆录有一些遗憾,缺少了1980年代台湾转型的见证。但对王鼎钧而言却是一种安慰,经历了大半生的恐惧,终于可以安静下来,尽管恐惧的梦魇挥之不去,至少可以随时从梦魇中醒来。

(南方周末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李夏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