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官方首次公开回应 公众参与背后发生什么?

从6月份的散步事件到12月份公众参与环节,厦门民众正日趋理性,政府执政能力得到锻炼提高

厦门市政府副秘书长朱子鹭受厦门市政府委托,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独家专访

 

  从6月份的散步事件到12月份公众参与环节,厦门民众正日趋理性,政府执政能力得到锻炼提高。
  厦门海沧南部地区规划环评报告还未最终完成,厦门PX项目是停建、迁建还是复建都在猜测之中。但自12月5日启动的持续十天的“公众参与”环节,厦门市政府采取公开、公正和广泛参与的形式,正获得越来越多的肯定。
  12月16日,厦门市政府副秘书长朱子鹭,受厦门市政府委托,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独家专访,披露“公众参与”程序的政府决策过程。这也是厦门市政府自今年6月份PX风波至今,第一次对相关事件公开回应。
  朱子鹭身兼厦门市政府整体区域规划环评领导小组成员。在不久前结束的环评公众座谈会上,朱子鹭代表政府担当惟一主持人。主持期间他引用最为频繁的西方名言是,“我反对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他坦言,从6月份的“PX风波”到12月份“公众参与”环节,厦门民众日趋理性,政府执政能力得到锻炼提高。


摸着石头过河
  国家对具体建设项目的环评有明确规定,但对区域环评没有。我们就尽量参照建设项目的环评规定来。但这次面对全体市民,既没有法律法规可以借鉴,也没有其他可供参照的实际经验。厦门市政府是第一次,国内也是少有的,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
  我们一开始就和环评单位强调,我们不预设立场,环评单位你也不要有负担。这是市里一开始就定下的基调。
  6月份,我们对市民有过承诺,半年后区域规划环评会出台,会听取公众意见。到了11月份网上有人说,政府肯定不敢公布环评,我们就赶紧筹备。
    因为是没有先例,所以原来设想的公众参与方案比较简单,后来的许多具体细节,都是根据报名情况,社会各方面的反映,本着体现公开公正和市民能够广泛参与的原则进行调整的。
    网上有一些过激的言论,一些境外的媒体和网站鼓动民众到市政府散步。我们相信市民的素质,但也本着以防万一的原则,准备了一些应急预案。这本身也是公共管理范畴。
    公共管理有个高压阀的概念。你适时开辟渠道,又有畅通的渠道让大家发言,情绪就会疏导。而如果压制,那高压锅就得爆炸。
    专家组压力也很大。我们的方案都要征求他们意见。
    12月5日,环保简本公布的时候,环科院专家甚至专门拿自己的原件和报纸一字一句地比照,他们也被网络弄得很担心。


取消人大专场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是自己报名。我们本来要开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专场,环科院专家最先同意了,可后来他们表示不参加人大专场,认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相对官方,别人会说是官方自己关起门来搞。
    所以才决定和市民代表合并在一起。因为是厦门地方的事情,我们就限制在市区两级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驻厦全国和省里的都没有邀请。当然他们可以以市民身份报名。

关于发言顺序
    发言的顺序是最后定的,原来的方案是人大代表和市民混着坐。一直到最后一秒钟,改过来了,因为考虑那样很容易给人以操控舆论的嫌疑。
    人大和政协委员的座位刻意安排在市民后面,因为市民是座谈会的主角。
    每场有50个是自己报名并通过随机抽号参加座谈会的市民,还有50个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要在三四个小时内所有人讲完不可能,但是又要考虑让大家都发表意见,凡要讲话的一定让他讲。我们后来权衡,人大和政协委员从第51号开始领号牌,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市民。会上有人大代表提意见,认为发言时间少。可是我觉得,人大代表有表达渠道,而这些市民机会难得。
    限制三分钟是为了照顾大家,必须要有个时间限制。但即便如此最后还是超时了。我也没有强行制止,只是善意提醒。不然说不定又有人评价政府别有动机。
    我当时想,只要本着把大家当成朋友而不是洪水猛兽的主持态度,该调侃,就调侃。原来也有扳着脸的方案,规定什么这不许、那不许的会场纪律。还是要充分相信市民的素质。绝大部分市民还是和政府一条心的。大家都是为了厦门,想闹事的毕竟是少数。
    何况那两天参与座谈会的50%以上是年轻人,容易激动,处理不好只会诱发逆反心理。


关于摇号
    每个步骤都有几个方案备选,我们同时参考网上舆论,尤其是负面意见,细节尽量细化、透明,不落把柄。既然大家说政府作秀,那我们就要把坦荡的一面展示出来。比如摇号,本来就是大人操作,可是网上有人说我们作假,那我们就干脆选最纯洁的小朋友。本来也没必要两百个号拿两百次,可是有人说我们会操控号码,那我们就干脆拿两百次。
    我们还把两个反对意见最强烈的人请去现场,而且抽号的过程通过厦门电视台现场直播,全市人民都在看,这样你还怎么说政府暗箱操作。
    为什么第二天多了七个代表?因为之前通知时人不在,我们又急着要定名单,所以就让候选人补上。后来他们又来电话找我们要参会。我们看人也不多,就索性加在第二天了。
    我们还破格通知了厦门大学教授袁东星参加座谈会。她本是排名靠后的候选人,为了听到更权威的意见,我们让她去。
    征集参会代表的每个环节只有公示后才可进行下一步。比如摇号前必须要把报名号码先分到位,免得到时说我们偷替。报名名单原本想就在网上登,后来我们又专门在当地的报纸上登,用了好几个版面。
    摇号的直播时间定在晚上,还是黄金时间,是为了避开上班。后来为什么时间紧,是因为前面环节太多,每个都要公示,占去了大量时间。厦门以前任何事情、任何会议,选什么代表,都没有这么公开透明,这么细致。
    以后会不会继续沿用?我想,要看项目的影响性。对市民生活影响比较大的重大项目,以后会采取。但是一般性项目,法律法规没有规定需要公众参与的,就不采取。因为这次许多细节都不免烦琐,太消耗人力物力了。但肯定的是,会是空前,但不会绝后。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