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关注气候—中国气候及其文化影响(6)

如果研究中西方“气候”一词的含义和来源,就会发现两者大不相同。这绝不是偶然。中国“气候”的起源并不像欧洲源自气候带的空间分布,而是起源于中华文明发祥地黄河流域的时间变化。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的迫切需要。为什么这么说?

中国气候与二十四节气文化

一、汉语“气候”源自二十四节气

如果研究中西方“气候”一词的含义和来源,就会发现两者大不相同。古希腊语中“气候”乃是阳光倾斜程度的意思。低纬度阳光倾斜度小,太阳在天顶,热量丰富,气候就热;高纬度阳光倾斜度大,太阳在地平线上不高的地方,阳光热力弱,气候就冷。后人进一步据此把世界分为热带(太阳倾斜度最小)、两个温带(倾斜度居中)和两个寒带(倾斜度最大),即5个气候带(温带和寒带均南北半球各一)。

天文学家托勒枚〔C.Ptolemy(85~165)〕更是根据最长日照时数每半小时为间隔,把赤道到北纬62°之间区域划分为24个天文气候带。第一带在赤道附近,宽8.5个纬度,第24个带在62°N附近,宽度只有1/3个纬度。当然,由于这种气候带是根据天文学划分的,因此各带宽度虽有不同,但却都是平行于纬圈的。而实际上,西欧等温线分布虽较平直,但也不可能完全平行纬圈,因此天文气候带也只是大体符合当地气候实际。

但在我国,历史上却从没有人这样来划分气候带。这绝不是偶然。因为我国的等温线更加不平行于纬圈。其中有地形高度和大气环流两方面原因。例如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特别是夏季西寒而东热,东西之间的温差比南北方向还大;冬季中,由于亚洲高纬度地区西暖而东冷,南下的冷空气也使我国气温分布东冷而西暖。这种规律只不过因为海拔高度的影响才不易被发现罢了。我们只消举个同海拔高度对比例子便可明白。例如,在北纬49°附近,大兴安岭西坡的海拉尔(海拔613米),1月平均气温-26.8℃,而同纬新疆阿勒泰(海拔736米),虽海拔高度比海拉尔还高123米,可1月平均气温却为-17.0℃,即反比海拉尔高9.8℃之多。

我国“气候”一词主要是从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而来。例如,《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即15天为一个节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礼记·月令》的一个注中就已经把气候两字连了起来:“昔周公作时制,定二十四节气,分七十二候,则气候之起。”我国《辞海》和《汉语大辞典》中的“气候”条目,第一条解释都是“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和气候”。中国“气候”的起源并不像欧洲源自气候带的空间分布,而是起源于中华文明发祥地黄河流域的时间变化。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的迫切需要。为什么这么说?

二、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超过“四大发明”

原来,我国盛行冬冷夏热的大陆性气候,春秋本已短促,且春秋季中因北方冷空气频频南下而多霜冻,使农作物的安全生长期缩短,农业生产节奏被迫加快。例如播种,如果天暖播早了,早茬幼苗可能会受到春霜冻害;反之,如果因怕春霜而播晚了,晚茬作物到秋天还没有成熟就可能受到秋霜冻害。常常“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我称这种抢种、抢收、抢管的农业为“快节奏农业”。而我国,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正是古代世界上气候节奏最快,因而也是农业生产节奏最快的农业地区。因为西伯利亚虽气候节奏全世界最快,但那里春秋季多在零下,夏季温而不热,古代几无农业。

所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十分注意农时。例如我国古代最早的农书《氾胜之书·耕作篇》一开头就说,“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