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码】“龙场之悟”悟何事

从研究者角度看,余先生此文,打通了抽象观念和具体政治生态、个人遭际的隔阂,真正体现了思想史研究的典范。面对龙场之悟这个看似玄之又玄,又一直是聚讼渊薮的课题,余先生只是几句轻言细语,却豁然洞开一条新路,是天才也是功力。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柴向南

龙场之悟不但使阳明走出一己的精神困境,从整个儒学传统来看,更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略微了解一点中国思想史的人,对“龙场之悟”都不会陌生。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抗议宦官刘瑾专政,被廷杖四十,贬往贵州龙场驿为驿丞。他在龙场“日夜端居澄默”,于正德三年某夜,忽然“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此成立“王学”,开辟出儒学的一个新局面。这就是有名的“龙场之悟”。此事一向受到重视,但论者关注的焦点,大都集中在所谓“格物致知之旨”是什么、与“致良知”是什么关系等方面,辨析精微,基本是就思想论思想。前些年,余英时先生在《明代理学与政治文化发微》一文中重提此事,却跃出传统思路,在这个似已无余义可寻的课题上别开生面。

余先生首先重建了王阳明在顿悟之前的精神世界:经过廷杖这一奇耻大辱,又时刻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李夏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5)


loomingcn
回复

loomingcn

2014-03-12

通透!

philory

2014-01-08

阳明关注的首先是伦理实践问题,所以最终必须落实到个人的亲身实践当中,知行合一要求在行中知而不是将重点放在“知”上,只有行至才能获德真切的知。龙场悟道让他解开了年少时按照程朱理学教条格物(格竹子)致知不遂的难题,这才更可能是令阳明欣喜畅快而以“悟”来形容的根由。

philory
回复

philory

2014-01-08

阳明的名言“满街跑的都是圣人”是有争议的,也给他的心学埋下了缺陷。 阳明所强调“良知”带有先验的色彩,他认为《大学》就是很好的指南,把重点放在行上即可;然而,《大学》本是针对君子提出的,满街跑的众人并非确实的有条件、有意向或有必要按照这些论理教导生活。 事实上,人之性善是需要下功夫的,正如荀子强调的学习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以及求贤求师才能“化性起伪”,这也正是为什么会有很多弟子投奔历代圣贤。阳明本人毕竟是经历了百死千难的历练,且始终有成圣之志,正心诚意和后来强调的“致良知”尚能妥帖地调配,在注重内心的同时并未忽视传统经典关于“良知”的高远追求。 他的信徒虽然职业和分布很多样,但总的来说还是官员居多。在基层流传较广的“泰州学派”对王阳明心学进行了简化和改造,站在更为贴近平民的立场,“良知”不再有经典的约束和引导,虽有引领思想解放之功,但是得鱼而忘笙,且由于在当时显得激进叛逆终究被官方所压制而衰。

2013-12-16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形散而神不散,不是更上一层...

philory
回复

philory

2014-01-08

阳明关注的首先是伦理实践问题,所以最终必须落实到个人的亲身实践当中,知行合一要求在行中知而不是将重点放在“知”上,只有行至才能获德真切的知。龙场悟道让他解开了年少时按照程朱理学教条格物(格竹子)致知不遂的难题,这才更可能是令阳明欣喜畅快而以“悟”来形容的根由。

philory

2014-01-08

龙场悟道之后不久,阳明的讲学活动便逐渐凸显,从教化贵州当地少数民族识字懂理到官方书院传道解惑,甚至写信邀请他的妹夫兼爱徒徐爱前来授业。从这些举动来看,作者解读的大众化路线转变有独到之处。 然而,龙场悟道之前阳明最大的困惑是什么?他平生的志向又是什么? 阳明很早就立志要成为圣人,且一直沿着这条艰辛的道路摸索,是少有的立德、立功、立言兼备的“真三不朽”。圣人乃才德兼备之人,至圣、文圣孔夫子无疑是典范,朱熹则是离阳明时代最近的圣人,他们都有授徒讲学活动,阳明的学院活动并非首创更无须顿悟才能获知。龙场悟道创立了“知行合一”,解答了阳明十多年来思索的困惑,当然也为成圣奠定了起点。面向普通大众的大规模讲学只不过是他得道后活动的一部分,重视“觉民行道”也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得君行道”,他在此后依然借助官职平定叛乱。 阳明的名言“满街跑的都是圣人”是有争议的,也给他的心学埋下了缺陷。阳明本人毕竟是经历了百死千难的历练,且始终有成圣之志,正心诚意和后来强调的“致良知”就能妥贴地调配,在注重内心的同时并未忽视实践理性束缚和传统经典关于“良知”的高远追求。事实上,人性之善是需要下功夫的,正如荀子强调的学习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以及求贤求师才能“化性起伪”,这也正是为什么会有很多弟子投奔历代圣贤。阳明“良知”带有先验的色彩,认为《大学》就是很好的指南,把重点放在行上即可;然而,《大学》本是针对君子提出的,满街跑的众人并非确实的有条件、有意向或有必要按照这些论理教导生活。因此,阳明的信徒虽然职业、个性和分布很多样化,但总的来说还是官员居多。在基层流传较广的“泰州学派”对王阳明心学进行了简化和改造,站在更为贴近平民的立场,但部分观点在当时显得激进叛逆终究被官方所压制。

philory
回复

philory

2014-01-08

龙场悟道之后不久,阳明的讲学活动便逐渐凸显,从教化贵州当地少数民族识字懂理到官方书院传道解惑,甚至写信邀请他的妹夫兼爱徒徐爱前来授业。从这些举动来看,作者解读的大众化路线转变有独到之处。 然而,龙场悟道之前阳明最大的困惑是什么?他平生的志向又是什么? 阳明很早就立志要成为圣人,且一直沿着这条艰辛的道路摸索,是少有的立德、立功、立言兼备的“真三不朽”。圣人乃才德兼备之人,至圣、文圣孔夫子无疑是典范,朱熹则是离阳明时代最近的圣人,他们都有授徒讲学活动,阳明的学院活动并非首创更无须顿悟才能获知。龙场悟道创立了“知行合一”,解答了阳明十多年来思索的困惑,当然也为成圣奠定了起点。面向普通大众的大规模讲学只不过是他得道后活动的一部分,重视“觉民行道”也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得君行道”,他在此后依然借助官职平定叛乱。 阳明的名言“满街跑的都是圣人”是有争议的,也给他的心学埋下了缺陷。阳明本人毕竟是经历了百死千难的历练,且始终有成圣之志,正心诚意和后来强调的“致良知”就能妥贴地调配,在注重内心的同时并未忽视实践理性束缚和传统经典关于“良知”的高远追求。事实上,人性之善是需要下功夫的,正如荀子强调的学习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以及求贤求师才能“化性起伪”,这也正是为什么会有很多弟子投奔历代圣贤。阳明“良知”带有先验的色彩,认为《大学》就是很好的指南,把重点放在行上即可;然而,《大学》本是针对君子提出的,满街跑的众人并非确实的有条件、有意向或有必要按照这些论理教导生活。因此,阳明的信徒虽然职业、个性和分布很多样化,但总的来说还是官员居多。在基层流传较广的“泰州学派”对王阳明心学进行了简化和改造,站在更为贴近平民的立场,但部分观点在当时显得激进叛逆终究被官方所压制。

回复

2013-12-21

一生伏首拜阳明

回复

2013-12-20

此乃关中大儒张载横渠先生言!!!

2013-12-15

王阳明先生对于儒家学说的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儒家学说的宗旨与最高境界。可惜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到近现代社会的权利传承总是血风腥雨,从未见有什么“太平盛世”,也从未跳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社会更迭的周期律。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一部分学者专家研究它无可厚非,儒家学说中在个人的道德修养亦有裨益。但是如果把儒家的思想经过一番包装用来重新塑造中国社会那将是历史的倒退并且注定要受到历史的嘲弄。因为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自由、民主、人权、法治价值理念相差十万八千里远。人人生而平等,他不是任何一个统治者或统治集团的恩赐。自从汉代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的思想及其文化就成为封建统治者在思想文化领域统治民众的一种工具,如果重新包装儒家的思想文化在中国“上市”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必定受到严重影响,无论是皓首穷经的老学究还是稚气未脱的儿童,谁愿意回到“君臣父子、上尊下卑、三纲五常”封建社会?

回复

2013-12-20

此言差矣,由理学到心学的转变,就是有向外探求转为向内探求,由机械的在物上下工夫(即格物)变为在事上下工夫(格事),不再需要去穷一切的理,人人都能致良知,能入圣。李贽也一脉相承说过:人人皆可为孔子。

2013-12-15

“满街跑的都是圣人”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修辞手法,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相当完善的人”说成“满街跑的都是圣人”,可以起到让人一惊的作用。但实际上,这背后还是有着一种对“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相当完善的人”这一事实尚不完全适应的心理。在古今中外的很多思想家科学家中,都普遍存在着这种类型的不适应心理。 人对于突然领悟到的东西,应尽量持有理性坦然的态度。过分激动甚至显得有些神经兮兮的,不是很好。。。

回复

2013-12-20

我一直都有种预感,在本世纪以阳明学为代表的儒学将会引起一场对社会道德及自我价值的思潮,阳明学将渗透到社会的诸多领域,在这种庞大的引导力下,我们必然会对自己的文化来场痛苦又欣喜的思考,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得去重新审视自己并找回自己,这个过程必然痛苦,到结果必然让人欣喜!

回复

2013-12-19

可能用“神经兮兮”来形容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并不合适——但我确实觉得历史上的不少科学家思想家有的时候都挺“神经兮兮”的。而且我怀疑:这种神经兮兮就是源于他们对自身思想的不适应。 当我读到“满街跑的都是圣人”,我又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种“神经兮兮”。 您说我“不知所云”,我就发现我确实很难把这种猜测进一步解释清楚。可能我不应该把还没彻底想明白的东西拿出来说吧。

2013-12-19

您的不知所云的评论就是过分激动的产物啊。

回复

2013-12-19

您的不知所云的评论就是过分激动的产物啊。

2013-12-18

我写的哪句话体现出了我“过分激动”?

回复

2013-12-18

陈寅恪曾言"抽象理想(idea)之同性"与"同情之了解"。但余先生不免有"夫子自道"的意味。

回复

2013-12-18

我写的哪句话体现出了我“过分激动”?

2013-12-18

完全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看来此刻可以引用这句,过分激动甚至显得有些神经兮兮的,不是很好。。

回复

2013-12-18

完全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看来此刻可以引用这句,过分激动甚至显得有些神经兮兮的,不是很好。。

2013-12-15

“满街跑的都是圣人”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修辞手法,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相当完善的人”说成“满街跑的都是圣人”,可以起到让人一惊的作用。但实际上,这背后还是有着一种对“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相当完善的人”这一事实尚不完全适应的心理。在古今中外的很多思想家科学家中,都普遍存在着这种类型的不适应心理。 人对于突然领悟到的东西,应尽量持有理性坦然的态度。过分激动甚至显得有些神经兮兮的,不是很好。。。

回复

2013-12-16

古代中国,古代中国,谢谢

2013-12-16

“中国除去满清一朝没基本没有西方意义的文字狱,也没有来自高层的思想压迫,”就中国一百年以来的近现代史,这一论断实在不敢苟同。先生可能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吧。

回复

2013-12-16

“中国除去满清一朝没基本没有西方意义的文字狱,也没有来自高层的思想压迫,”就中国一百年以来的近现代史,这一论断实在不敢苟同。先生可能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吧。

2013-12-15

哥们想多了...孔孟儒家,两宋的理学与阳明心学从来都有不一样的语境与阐述。你若只站在现代的时空中,是无法理解真正的儒学与其发展脉络的。就如同自由民主人权等等观念,其实是发端于反抗宗教专制,而并非你现今所表述的意义。 中国除去满清一朝,基本上没有西方意义的文字狱,也没有来自高层的思想压迫,所以儒学的兴复更多来自于怎么平衡“天下”与“致仕”这两个基本概念。 而你所说的“君臣父子、上尊下卑、三纲五常”只不过是被满清所利用篡改的伪儒学,那里只强调服从,而无所谓“仁义”。 人们怎么能够想像一个没有了春秋大义等最基本世界观的“儒学”呢?所以,我们真正批判的黑暗“封建”社会,其实是满清的压迫统治遗留,无关真正的诸子百家。

回复

2013-12-16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形散而神不散,不是更上一层...

philory

2013-12-15

在满清入关前,阳明去世后不久就开始分流了。

回复

2013-12-15

“满街跑的都是圣人”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修辞手法,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相当完善的人”说成“满街跑的都是圣人”,可以起到让人一惊的作用。但实际上,这背后还是有着一种对“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相当完善的人”这一事实尚不完全适应的心理。在古今中外的很多思想家科学家中,都普遍存在着这种类型的不适应心理。 人对于突然领悟到的东西,应尽量持有理性坦然的态度。过分激动甚至显得有些神经兮兮的,不是很好。。。

回复

2013-12-15

奇文共赏

回复

2013-12-15

我非常赞成你说的话,任何朝代都有昏庸皇帝的出现。但每一个亡国之君都不幸的经历了对手优点与自身缺点的切合点,如果 没有如果!现今的我们只有缅怀曾经的辉煌了!

2013-12-15

此言差矣,致良知是人本精神的重新发现,也是儒学从理学的严密框架下脱离并进一步迈向新生的基础。学问,有且只有被大众所理解所认同才能有鲜活的生命力,而阳明心学正是保持了理学形而上思辨高度的基础上,为儒学重新注入了人本的含义,所以,这是中国哲学思想大进步的时代,也是最接地气的阶段。明末的文化发展与思想解放,更多多受益于阳明心学。 如不是满清入关,中华文明必将以全新的面貌登临世界舞台。

philory
回复

philory

2013-12-15

在满清入关前,阳明去世后不久就开始分流了。

2013-12-15

此言差矣,致良知是人本精神的重新发现,也是儒学从理学的严密框架下脱离并进一步迈向新生的基础。学问,有且只有被大众所理解所认同才能有鲜活的生命力,而阳明心学正是保持了理学形而上思辨高度的基础上,为儒学重新注入了人本的含义,所以,这是中国哲学思想大进步的时代,也是最接地气的阶段。明末的文化发展与思想解放,更多多受益于阳明心学。 如不是满清入关,中华文明必将以全新的面貌登临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