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要拍什么?——对话侯孝贤
侯孝贤立刻起身,用粤语说:“我要去吸烟了,不吸头晕得很。”说罢,排开众人径直走出去。转眼间,他那矮小而有些苍老的身影就淹没在年轻学生的人潮之中。
背对观众也不意味着跟观众隔离,只是思考的路可能更深邃、更幽微,一般那些面对市场的电影是做不到这点的
小时候看了很多武侠小说
人物周刊 :为什么要拍唐传奇《聂隐娘》?
侯孝贤:这个想法30年前就有啦,因为我小时候看了很多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以前感觉这个空间不够大,现在很多人都拍过这种古装武侠片了,我觉得自己也可以来试试,看看能不能拍出不同的东西来。
人物周刊:前几年大陆也拍了一些古装大片,票房可观但评价不高,你想拍的是什么样的武侠片?
侯孝贤:我现在也不知道,要拍出来才能知道。创作基本上是一个寻找的过程,现在很多想法还没具体化,所以自己都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
人物周刊:内地张艺谋、陈凯歌的古装大片《英雄》、《无极》,似乎都不受认可。你对此有何看法?
侯孝贤:没有看法,因为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个导演的想法都不一样。
我像海边捕鱼的鸟一样,有特别的嗅觉和眼光
人物周刊:最近李安的《色·戒》大卖,同样改编张爱玲作品,你的《海上花》票房上并不尽如人意。你怎么看票房问题?
侯孝贤:李安的我不谈,谈别的吧。电影和票房的关系其实很简单,如果你真正要去做,就要把它做好。每个人也不一定要做同样的事。
人物周刊:阿萨亚斯说你的电影都是在外国筹资的,是吗?
侯孝贤:差不多。从《好男好女》开始,基本上都是外面的投资,在台湾没有肯给我投资的嘛。
人物周刊:台湾的辅导金制度对导演帮助大吗?
侯孝贤:我也有用到这个辅导金,后来很长时间不去申请了,让给别人嘛,你自己能开发外面的资金就去开发吧。不过我开发来开发去不是日本的就是法国的。(笑)
人物周刊:你说过,要背对观众拍电影,难道就真的没考虑过市场吗?
侯孝贤:如果想面对市场,也可以做得非常好,商业化就商业化,无所谓,只要拍得好就行。但我走的是另外一条路。背对观众也不意味着跟观众隔离,只是思考的路可能更深邃、更幽微,一般那些面对市场的电影是做不到这点的。
人物周刊:朱天文说你基本上是个抒情诗人,而不是个说故事的人,你同意吗?
侯孝贤:别人看可能更准吧,我就感觉自己是个野人,野人也可以有诗意的。拍电影需要自觉才能做好,有时候好像你知道很多,但我告诉你,什么都做不出来的。
我告诉你,每个作者只要个性很强的话,都会给人诗的感觉。诗有什么不好呢?边缘是通往中间的捷径,在边缘才能凸现中心,这是大江健三郎说的,说得很准确。
人物周刊:你怎么看电影和文学的关系?
侯孝贤:电影和文学不是相辅相成的。文学有一种很个人的东西,那种累积出来的能量才能造成文学的多样性,而电影是一个掠夺者、收割者。台湾有一句话叫割别人稻尾,就是割人家的稻穗,人家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东西,我们去割人家的,电影对待文学也是如此。
人物周刊:你拍的《海上花》也是改编文学作品。
侯孝贤:《海上花》比较特殊,很多人读不下去,有人硬攻,攻了三次都没读完,但我一看就爱不释手。这个是很典型的,一般人都没有办法看透,我就像海边捕鱼的鸟一样,有特别的嗅觉和眼光,也不是说厉害不厉害,就是特别有感觉。
台湾背着华人传统的一个包袱,这个包袱也是它的特色
人物周刊:你说过自己百分百非蓝非绿,又说永远站在政权的对面,那么,你觉得电影和政治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侯孝贤:创作和政治是不相干的,他们根本不会理我们。以前台湾也有束缚,不过我们照拍,也被骂得很惨。有时候也不要看得太重,不要把自己的创作力和精神体力都消耗在那儿。如果你明明知道那些东西还要去做,那就去做一个社会运动者吧。如果是要做电影,在艺术上做到什么程度,我告诉你,有很多方法可以做,想做什么片都可以做,也就是说做得别人都看不懂,你也看不懂,但这种如果做得太深了反而没用,因为人家要能理解了才有用的。还有一点比较好玩,我参加过各种政治组织,知道了台湾的一些群体像新原住民所受到的伤害,这反而让我的事业更宽广,让我在创作上更有力量。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就看你怎么调节。
人物周刊:政府对于电影创作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态度才比较好呢?
侯孝贤:政府要做的只有他要怎么看待电影,对电影的定义是什么。它是个工业?OK;它是个文化?OK;两种都并容?也OK。如果真的认为电影可以带动一个地方的繁荣,就真的要下很大的心思才能做得到。
人物周刊:朱天文说,从以前到现在,台湾从来就没有过电影工业。你觉得呢?
侯孝贤:这个东西其实非常简单,只有一个很大的市场才能称为电影工业,没有市场就没有电影工业。美国有,内地可能会有,但现在也还没有,还早。工业会有一个生产性,这会变成一个负担,因为它的体系非常庞大,要动用的东西非常多。我感觉这与台湾在电影上要扮演的角色不太适合。
如果从电影工业这个角度来讲,台湾电影要找另外一个途径,培养一种另类的、跟主流有所区别的、一种实验性和开发性的电影小工业。而且,就算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也需要一些小的开发性的电影。
人物周刊:在台湾的电影院线被好莱坞占领之后,你认为台湾电影的路应该怎么走?
侯孝贤:台湾跟大陆不一样,跟香港也不一样。台湾还是背着华人传统的一个包袱,这个包袱也是它的特色,就是偏远的地方反而能保留一些比较纯正的东西。台湾的这个特色,可以让它在华人电影世界里占有一个研发、实验的功能,这对华人电影有一个梳理和促进的作用。一个成熟的大市场里,要有大片,也要有小片小制作的生存空间。但现实是,有时候可能要赔钱的,导演要把房子卖了来抵押。
人物周刊:对于新导演,你有什么建议?
侯孝贤:刚开始拍电影都是有困难的,要看你怎么做。我们以前拍电影的门槛是更高的,现在的门槛低,用DV什么的就可以拍。关键问题还是那句老话,你到底要拍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什么东西打动了你,让你非拍不可?这个是point,不是说看别人拍什么好我也拍什么。你要降低自己的欲望,降低自己对虚荣的诱惑,因为这一行的诱惑是非常大的,你常常会在其中改变了方向。台湾现在很多年轻人拍的电影是上去了就下不来,他们想的只是如何赚钱。
人物周刊:最近拍的《咖啡时光》和《红气球》,都是命题作文,这种工作方式哪些地方吸引你?
侯孝贤:与其花时间想去拍什么,还不如直接领人家的任务去拍吧。这个最快,而且别人还给钱。
人物周刊:跟你以前拍的那些电影有什么区别吗?
侯孝贤:这些都是在国外拍的,跨国文化,当然不同了。电影是呈现生活的细节,你对日本了解吗,他们的生活价值、生活习惯?这些你都不了解,法国就更不了解了。我想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可不可以拍呢?我就决定试一下。
采访结束后,侯孝贤立刻起身,用粤语说:“我要去吸烟了,不吸头晕得很。”说罢,排开众人径直走出去。转眼间,他那矮小而有些苍老的身影就淹没在年轻学生的人潮之中。
(感谢卓伯棠先生对此文的帮助。)
小时候看了很多武侠小说
人物周刊 :为什么要拍唐传奇《聂隐娘》?
侯孝贤:这个想法30年前就有啦,因为我小时候看了很多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以前感觉这个空间不够大,现在很多人都拍过这种古装武侠片了,我觉得自己也可以来试试,看看能不能拍出不同的东西来。
人物周刊:前几年大陆也拍了一些古装大片,票房可观但评价不高,你想拍的是什么样的武侠片?
侯孝贤:我现在也不知道,要拍出来才能知道。创作基本上是一个寻找的过程,现在很多想法还没具体化,所以自己都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
人物周刊:内地张艺谋、陈凯歌的古装大片《英雄》、《无极》,似乎都不受认可。你对此有何看法?
侯孝贤:没有看法,因为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个导演的想法都不一样。
我像海边捕鱼的鸟一样,有特别的嗅觉和眼光
人物周刊:最近李安的《色·戒》大卖,同样改编张爱玲作品,你的《海上花》票房上并不尽如人意。你怎么看票房问题?
侯孝贤:李安的我不谈,谈别的吧。电影和票房的关系其实很简单,如果你真正要去做,就要把它做好。每个人也不一定要做同样的事。
人物周刊:阿萨亚斯说你的电影都是在外国筹资的,是吗?
侯孝贤:差不多。从《好男好女》开始,基本上都是外面的投资,在台湾没有肯给我投资的嘛。
人物周刊:台湾的辅导金制度对导演帮助大吗?
侯孝贤:我也有用到这个辅导金,后来很长时间不去申请了,让给别人嘛,你自己能开发外面的资金就去开发吧。不过我开发来开发去不是日本的就是法国的。(笑)
人物周刊:你说过,要背对观众拍电影,难道就真的没考虑过市场吗?
侯孝贤:如果想面对市场,也可以做得非常好,商业化就商业化,无所谓,只要拍得好就行。但我走的是另外一条路。背对观众也不意味着跟观众隔离,只是思考的路可能更深邃、更幽微,一般那些面对市场的电影是做不到这点的。
人物周刊:朱天文说你基本上是个抒情诗人,而不是个说故事的人,你同意吗?
侯孝贤:别人看可能更准吧,我就感觉自己是个野人,野人也可以有诗意的。拍电影需要自觉才能做好,有时候好像你知道很多,但我告诉你,什么都做不出来的。
我告诉你,每个作者只要个性很强的话,都会给人诗的感觉。诗有什么不好呢?边缘是通往中间的捷径,在边缘才能凸现中心,这是大江健三郎说的,说得很准确。
人物周刊:你怎么看电影和文学的关系?
侯孝贤:电影和文学不是相辅相成的。文学有一种很个人的东西,那种累积出来的能量才能造成文学的多样性,而电影是一个掠夺者、收割者。台湾有一句话叫割别人稻尾,就是割人家的稻穗,人家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东西,我们去割人家的,电影对待文学也是如此。
人物周刊:你拍的《海上花》也是改编文学作品。
侯孝贤:《海上花》比较特殊,很多人读不下去,有人硬攻,攻了三次都没读完,但我一看就爱不释手。这个是很典型的,一般人都没有办法看透,我就像海边捕鱼的鸟一样,有特别的嗅觉和眼光,也不是说厉害不厉害,就是特别有感觉。
台湾背着华人传统的一个包袱,这个包袱也是它的特色
人物周刊:你说过自己百分百非蓝非绿,又说永远站在政权的对面,那么,你觉得电影和政治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侯孝贤:创作和政治是不相干的,他们根本不会理我们。以前台湾也有束缚,不过我们照拍,也被骂得很惨。有时候也不要看得太重,不要把自己的创作力和精神体力都消耗在那儿。如果你明明知道那些东西还要去做,那就去做一个社会运动者吧。如果是要做电影,在艺术上做到什么程度,我告诉你,有很多方法可以做,想做什么片都可以做,也就是说做得别人都看不懂,你也看不懂,但这种如果做得太深了反而没用,因为人家要能理解了才有用的。还有一点比较好玩,我参加过各种政治组织,知道了台湾的一些群体像新原住民所受到的伤害,这反而让我的事业更宽广,让我在创作上更有力量。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就看你怎么调节。
人物周刊:政府对于电影创作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态度才比较好呢?
侯孝贤:政府要做的只有他要怎么看待电影,对电影的定义是什么。它是个工业?OK;它是个文化?OK;两种都并容?也OK。如果真的认为电影可以带动一个地方的繁荣,就真的要下很大的心思才能做得到。
人物周刊:朱天文说,从以前到现在,台湾从来就没有过电影工业。你觉得呢?
侯孝贤:这个东西其实非常简单,只有一个很大的市场才能称为电影工业,没有市场就没有电影工业。美国有,内地可能会有,但现在也还没有,还早。工业会有一个生产性,这会变成一个负担,因为它的体系非常庞大,要动用的东西非常多。我感觉这与台湾在电影上要扮演的角色不太适合。
如果从电影工业这个角度来讲,台湾电影要找另外一个途径,培养一种另类的、跟主流有所区别的、一种实验性和开发性的电影小工业。而且,就算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也需要一些小的开发性的电影。
人物周刊:在台湾的电影院线被好莱坞占领之后,你认为台湾电影的路应该怎么走?
侯孝贤:台湾跟大陆不一样,跟香港也不一样。台湾还是背着华人传统的一个包袱,这个包袱也是它的特色,就是偏远的地方反而能保留一些比较纯正的东西。台湾的这个特色,可以让它在华人电影世界里占有一个研发、实验的功能,这对华人电影有一个梳理和促进的作用。一个成熟的大市场里,要有大片,也要有小片小制作的生存空间。但现实是,有时候可能要赔钱的,导演要把房子卖了来抵押。
人物周刊:对于新导演,你有什么建议?
侯孝贤:刚开始拍电影都是有困难的,要看你怎么做。我们以前拍电影的门槛是更高的,现在的门槛低,用DV什么的就可以拍。关键问题还是那句老话,你到底要拍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什么东西打动了你,让你非拍不可?这个是point,不是说看别人拍什么好我也拍什么。你要降低自己的欲望,降低自己对虚荣的诱惑,因为这一行的诱惑是非常大的,你常常会在其中改变了方向。台湾现在很多年轻人拍的电影是上去了就下不来,他们想的只是如何赚钱。
人物周刊:最近拍的《咖啡时光》和《红气球》,都是命题作文,这种工作方式哪些地方吸引你?
侯孝贤:与其花时间想去拍什么,还不如直接领人家的任务去拍吧。这个最快,而且别人还给钱。
人物周刊:跟你以前拍的那些电影有什么区别吗?
侯孝贤:这些都是在国外拍的,跨国文化,当然不同了。电影是呈现生活的细节,你对日本了解吗,他们的生活价值、生活习惯?这些你都不了解,法国就更不了解了。我想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可不可以拍呢?我就决定试一下。
采访结束后,侯孝贤立刻起身,用粤语说:“我要去吸烟了,不吸头晕得很。”说罢,排开众人径直走出去。转眼间,他那矮小而有些苍老的身影就淹没在年轻学生的人潮之中。
(感谢卓伯棠先生对此文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