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法庭”:网络案件,网民裁决
仿照现实司法体系设立的“微博法庭”运行一年半,事实证明,网民能够实现良好的自我管理,既让造谣传谣者得到了惩处,防止他们违法犯罪,尽可能减少公权力的直接介入,也保障了网络空间的自由和活跃,达到各方共赢的效果。
责任编辑:苏永通 实习生 张维
编者按:改善网络空间环境,不能单纯依赖行政和刑罚这样的“硬手段”。仿照现实司法体系设立的“微博法庭”运行一年半,事实证明,网民能够实现良好的自我管理,既让造谣传谣者得到了惩处,防止他们违法犯罪,尽可能减少公权力的直接介入,也保障了网络空间的自由和活跃,达到各方共赢的效果。当然,“微博法庭”对待网民与官方微博应一视同仁,才能强化自身的公信力。
“立法”:既要维护秩序,也要保障自由,转发微博的用户不会被罚。
“法官”:和当事人双方互粉的被系统自动过滤,看不见双方支持人数。
“庭审”:从举证到判定,全程直播,人人都可以“旁听”。
“判罚”:“处罚一般都从轻”,先警告。
“例外”:危害信息不经审理,小秘书直接删除。
网页上蓝橙两色代表“原告”和“被告”,鼠标是“法槌”,只需移向判定按钮轻轻一点,便分出胜负。
新浪微博社区委员会,一个虚拟的网上法庭,参照现实的司法体系设计;五千多名从微博网友中招募的委员作为“法官”,负责“审判”发生在微博上的用户纠纷和不实信息“案件”。
这里无需旁听证,审理过程公开进行,惩罚手段仅限于用户的微博使用权限:扣除信用积分、禁言,最严厉的是销号。
自2012年5月28日上线,“微博法庭”在一年半时间内裁决了33万余“案件”,平均每三分钟判定一宗。
多名资深法律人士肯定将自我管理引入到微博空间的做法:培养网民规则意识,保障网络言论自由。
“这是一个运用网络民主,实现用户自我管理的平台。”新浪微博社区委员会项目负责人胡亚东说,“微博法庭”将帮助微博建立规则和秩序。
不过,“微博法庭”仅管辖一部分网络“案件”,无权处理刚性的内容审查。
“微博宪法”:言论自由的边界
不能放任乱象,也不能都管死了。
让网民自己来管微博的想法萌生于2012年初,原因很简单:站方管不过来,也管不好。
当时新浪微博的用户数量接近3亿,这个中国最大的舆论平台,不仅面临用户压力,相关部门也不满意,领导要求“微博网站加强信息发布管理”,中央媒体批评微博是“谣言集散地”。
最多时仅9名员工的“微博辟谣小组”不堪重负。“小组每天只能判定三到五条可疑信息,而面对的却是数千条举报。”胡亚东说。从后台直接删帖的做法,也一直招致网民的反弹。
谁来管?怎么管?以互联网从业者们的经验,自律是颇有效的管理手段。仿照现实司法体系,构建“微博法庭”的设想很快被采纳,“因为操作起来方便。”胡亚东说。
首先是“立法”。以产品设计者和代码工程师为主的团队必须在短时间内恶补法律知识。“中外司法制度的资料都要翻阅,借鉴其中立案、举证、辩护、裁定、执行的程序。”他们了解陪审团制度的办法,是观看美国经典法律电影《十二怒汉》。
团队还聘请部分熟悉互联网的法律界人士和传播学者作为专家顾问,包括律师陈旭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志安等8人。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研究员朱巍是中途加入“立法”团队的。他长期研究网络侵权问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Ash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