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皮草=空想社会主义 灭不掉的皮草业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八年前为动物呐喊的口号人人皆知,八年后拒绝皮草却非举世公论。理想主义者考虑的是“皮之尚存”、“命如草芥”,物质主义者考虑的是“草将焉附”。国际皮草不断接受拘束节节后退,中国皮草步步为营步入发展中大国。
责任编辑:袁蕾 蒋彬 实习生 蔡佳茵 龙健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八年前为动物呐喊的口号人人皆知,八年后拒绝皮草却非举世公论。理想主义者考虑的是“皮之尚存”、“命如草芥”,物质主义者考虑的是“草将焉附”。国际皮草不断接受拘束节节后退,中国皮草步步为营步入发展中大国。在物质主义面前,零皮草,类乎空想社会主义……
看到那段视频时,连张淑华都觉得残忍得难以接受:浣熊被猛然击晕在地,活剥了皮毛之后仍未死透,挣扎着扭动血肉模糊的脑袋,艰难回望了一眼自己裸露的身体,然后猝然倒地。
那是2005年3月,视频由善待动物组织(PETA)拍摄于河北肃宁毛皮市场。张淑华时任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现在,她的身份是中国毛皮专业委员会主席。
当年看到这段视频的,还有演员张译。他从那双眼睛里,看到的是纳闷:“我的身体为什么要被人这样分离?”那种纳闷,让张译想起某年他和廖凡开车误撞的一条狗,也让他想起2003年左右他曾“特别不懂事”地看过一套伊拉克战场视频:枪杀、斩首、活体肢解……
那段时间,“活剥浣熊”、“拒绝皮草”的讨论,铺天盖地地出现在网络上、电视上、报纸上,张淑华焦头烂额。
很快,张淑华发现这并不完全是件坏事——她很早就想在中国推广标准化毛皮养殖,但是进展很慢。视频引爆的民愤,却瞬间把这桩事促成了:2005年6月,国家林业局按照中国皮革协会的建议,颁布了《毛皮野生动物(兽类)驯养繁育利用技术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规定借鉴的,是欧美毛皮行业和动物保护组织三十多年交道里,逐渐形成的标准:皮草可以存在,但必须符合欧盟动物福利法规定。
张译后来没再买过皮草,家人、朋友要买,也会被他活生生按住,先看了那些剥毛皮的视频再说——张译老家在东北,那是一个不论多穷都得想办法置办一身皮草的地方。
但PETA和张译们依然没有赢得这场战役。中国的皮草市场上的确再也见不着“活剥”了,可那一幕仍在隐秘之处发生;《小时代》上映,超过5亿票房。片中顾里身上那套价值26万的黄色皮草,引领着好几百万年轻人的消费观。
“拒绝皮草”叫得再响,还是显而易见地败给了经济逻辑:八年间,中国一晃成了全球最大毛皮动物养殖国、全球最大皮草加工国,以及全球最大皮草消费国。
皮草为什么就等于富贵?
张淑华曾经带着自己的团队在北京大街上做调查,事实证明没几个年轻人乐意穿皮草,原因是:又贵,又老土,还伤害小动物。
但在东三省,皮草就是刚性需求:“就跟过去结婚要买四大件似的,有的地方没有皮草就不能结婚。”张淑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红楼梦》里,薛宝琴‘披裘踏雪折梅’。宫廷里,皇帝、大臣的帽子上,也用皮草做配饰。从中国文化里,大家就崇尚这个。觉得这是高贵的、是好的享受,所以一旦有了钱,市场就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不是只有中国人这么认为。尽管英格兰几乎是最早禁止毛皮养殖的国家,但英格兰人也曾为皮草疯狂。在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英国皇室对皮草制品就青睐有加。上流社会受到皇室风潮影响,绅士们的衣服往往带着皮草衬里,女士的大衣则永远把皮草饰在裙边、衣领和袖口。
到了1920、1930年代,因为明星们的示范,皮草也在英国普通人中流行起来。那时候,女人只要有了一笔能够自己支配的财富,第一件事多半是给自己买一件皮草大衣。走在当时的英国街头,每三个女人里必定有两个穿着皮草。一些漫画杂志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