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别录】大学生,小学生

我很想把美术欣赏中的那种快意带给学生,只是当这种快意只能靠教师的独白产生时,它就像命运一样难以捉摸。瞅着讲台下的大学生们,我知道种种不幸的欣赏习惯,已经从中小学养成,我企图改变似乎难以改变的东西。

责任编辑:朱又可 实习生 龙健 蔡佳茵

我很想把美术欣赏中的那种快意带给学生,只是当这种快意只能靠教师的独白产生时,它就像命运一样难以捉摸。瞅着讲台下的大学生们,我知道种种不幸的欣赏习惯,已经从中小学养成,我企图改变似乎难以改变的东西。当然,我没有泄气,《中外美术欣赏》课的第一讲,我就试图纠正大学生的欣赏误区。

这第一讲无疑是对中小学美术课成果的一次检阅。我设置了很多对比强烈的图片,来测试学生的审美反应。比如,我按照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把鲁本斯的《画家之子》和丢勒的《画家之母》并列呈现给学生,观察他们的反应。鲁本斯描画儿子童年的《画家之子》,不仅色彩迷人,人物也漂亮可爱。相比之下,丢勒描画母亲“桑榆晚景”的《画家之母》,虽然技艺卓越,但人物丑陋可怖。七八年来,我得到的回答都是预料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毫不犹豫地认为《画家之子》画得更好,他们不自觉用自己对长相的好恶,代替了对绘画的欣赏。再比如,我把伦勃朗的《大象》和丢勒的《野兔》,同时向学生出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Ashley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