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别录】大学生,小学生

我很想把美术欣赏中的那种快意带给学生,只是当这种快意只能靠教师的独白产生时,它就像命运一样难以捉摸。瞅着讲台下的大学生们,我知道种种不幸的欣赏习惯,已经从中小学养成,我企图改变似乎难以改变的东西。

责任编辑:朱又可 实习生 龙健 蔡佳茵

我很想把美术欣赏中的那种快意带给学生,只是当这种快意只能靠教师的独白产生时,它就像命运一样难以捉摸。瞅着讲台下的大学生们,我知道种种不幸的欣赏习惯,已经从中小学养成,我企图改变似乎难以改变的东西。当然,我没有泄气,《中外美术欣赏》课的第一讲,我就试图纠正大学生的欣赏误区。

这第一讲无疑是对中小学美术课成果的一次检阅。我设置了很多对比强烈的图片,来测试学生的审美反应。比如,我按照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把鲁本斯的《画家之子》和丢勒的《画家之母》并列呈现给学生,观察他们的反应。鲁本斯描画儿子童年的《画家之子》,不仅色彩迷人,人物也漂亮可爱。相比之下,丢勒描画母亲“桑榆晚景”的《画家之母》,虽然技艺卓越,但人物丑陋可怖。七八年来,我得到的回答都是预料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毫不犹豫地认为《画家之子》画得更好,他们不自觉用自己对长相的好恶,代替了对绘画的欣赏。再比如,我把伦勃朗的《大象》和丢勒的《野兔》,同时向学生出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Ashley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2)


回复

2013-12-18

七八年来,我得到的回答都是预料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毫不犹豫地认为《画家之子》画得更好,他们不自觉用自己对长相的好恶,代替了对绘画的欣赏。 我特别感兴趣作者面对学生做此实验的时候是如何发问的,如果你问,你们觉得哪个画得更好。事实若是如此,首先可以证明,作者对于绘画的审美方向确实有些片面,因为你的提问方式是要启发学生去思考的,例如他们喜欢画中的什么,或者说你觉得哪点最吸引你,而不是要他们单纯的片面的做出选择。

2013-12-03

我看完这篇文章就很怀疑,作者论述问题非常简单片面。我自己去百度这些名画,发现关于'大象'和'野兔'这两幅画早有人写过文章,作者李秋菊,原文写的是绘画赏析。本文有改头换面的嫌疑,不经让人怀疑是否做过这些实验,请问作者实验数据在哪里?作者的坏话就不说了,我想说的是,南方周末这么有影响力的刊物,审查文章的哪里?这文就是敷衍了事的态度,这样写能刊出来?还有一些人被作者的观点误导。刊这文纯属误人子弟嘛。

回复

2013-12-18

七八年来,我得到的回答都是预料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毫不犹豫地认为《画家之子》画得更好,他们不自觉用自己对长相的好恶,代替了对绘画的欣赏。 我特别感兴趣作者面对学生做此实验的时候是如何发问的,如果你问,你们觉得哪个画得更好。事实若是如此,首先可以证明,作者对于绘画的审美方向确实有些片面,因为你的提问方式是要启发学生去思考的,例如他们喜欢画中的什么,或者说你觉得哪点最吸引你,而不是要他们单纯的片面的做出选择。

回复

2013-12-07

哎,为我们被㧪杀的天性哀悼

回复

2013-12-05

审美也会受教育影响,具有时代的痕迹,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回复

2013-12-05

越急迫越是无法急了,既然都这样,意味着只能慢慢来。您尽可能引起好奇性就功德无量了

回复

2013-12-04

孩子的所有创造力、审美能力,全被考试这驾强大的机器绞杀了。

回复

2013-12-03

难道喜欢简单的勾勒就一定是审美正常,而喜欢繁复细腻笔触的画作就是审美畸形?作者观点略有片面。中国教育确有不足,但也不可全盘否定。

回复

2013-12-03

我看完这篇文章就很怀疑,作者论述问题非常简单片面。我自己去百度这些名画,发现关于'大象'和'野兔'这两幅画早有人写过文章,作者李秋菊,原文写的是绘画赏析。本文有改头换面的嫌疑,不经让人怀疑是否做过这些实验,请问作者实验数据在哪里?作者的坏话就不说了,我想说的是,南方周末这么有影响力的刊物,审查文章的哪里?这文就是敷衍了事的态度,这样写能刊出来?还有一些人被作者的观点误导。刊这文纯属误人子弟嘛。

回复

2013-12-03

我想说,中国教育的确有一定的问题,但是仅从这一件事情还无法全面去否定。。我们有更多需要改革的地方,应当从大学生目前的状态研究起来,,以及毕业后的生活,生存质量,对社会的作用,个人修养,,,等等诸多问题进行考虑,,望有识之士一道努力,,共塑中华大业,也切实惠及大学生。。。

回复

2013-12-03

回复

2013-12-03

我国教育弊端之多,是举世公认的。 不过“无用的浩大工程”这种“宣判死刑”式的评语,可能也太过分了。。。

回复

2013-12-03

这应该是一个值得作为正式课题去研究的东西。 我国教育弊端之多,是举世公认的。不过“无用的浩大工程”这种“宣判死刑”式的评语,可能也太过份了。。。

回复

2013-12-03

是这样的: 1、不记得是哪位伟大的蠢人说过的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2、面对着陌生的人或事,面对着可能的批评,面对着被判断,面对着可能的嘲笑, 人的本能反应是抗拒、逃避,从而很可能引起愤怒;于是,大多选择了沉默;

回复

2013-12-03

艺术本来就是多元的,伦勃朗和丢勒的画本来没有什么可比性,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优劣更是荒唐。现代数码技术发展,彩色影像到了已经人人可玩,不如百年前仅仅是画家和摄影师等专业人员专利,漂亮的图像过度泛滥,也根本不会有在古典社会那么大的视觉冲击力了。人们(不仅仅是小学生)喜欢简单的线条和素描也是这个时代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就像荤菜吃多了,就想要吃野菜一样简单。不要以几个简单实验作结论来误导人们。

回复

2013-12-02

我们的教育不只变成了一个无用的浩大工程,它还扼杀和扭曲了年轻人的审美天性

回复

2013-12-02

我们的教育不只变成了一个无用的浩大工程,它还扼杀和扭曲了年轻人的审美天性。

回复

2013-12-01

受教育越多 反而越受束缚 不能从本心出发了 孩子虽小 但已有了自己的判断力 老师却很喜欢纠正 让大家趋向于标准答案 于是便有了大学生和小学生的差异

回复

2013-12-01

梦幻之地? 编辑这是否有广告的嫌疑呢?

回复

2013-12-01

哈哈,这位老师很有意思,为什么没有碰到呢。。。

回复

2013-12-01

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也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