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别录】大学生,小学生
我很想把美术欣赏中的那种快意带给学生,只是当这种快意只能靠教师的独白产生时,它就像命运一样难以捉摸。瞅着讲台下的大学生们,我知道种种不幸的欣赏习惯,已经从中小学养成,我企图改变似乎难以改变的东西。
责任编辑:朱又可 实习生 龙健 蔡佳茵
我很想把美术欣赏中的那种快意带给学生,只是当这种快意只能靠教师的独白产生时,它就像命运一样难以捉摸。瞅着讲台下的大学生们,我知道种种不幸的欣赏习惯,已经从中小学养成,我企图改变似乎难以改变的东西。当然,我没有泄气,《中外美术欣赏》课的第一讲,我就试图纠正大学生的欣赏误区。
这第一讲无疑是对中小学美术课成果的一次检阅。我设置了很多对比强烈的图片,来测试学生的审美反应。比如,我按照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把鲁本斯的《画家之子》和丢勒的《画家之母》并列呈现给学生,观察他们的反应。鲁本斯描画儿子童年的《画家之子》,不仅色彩迷人,人物也漂亮可爱。相比之下,丢勒描画母亲“桑榆晚景”的《画家之母》,虽然技艺卓越,但人物丑陋可怖。七八年来,我得到的回答都是预料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毫不犹豫地认为《画家之子》画得更好,他们不自觉用自己对长相的好恶,代替了对绘画的欣赏。再比如,我把伦勃朗的《大象》和丢勒的《野兔》,同时向学生出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Ashley
七八年来,我得到的回答都是预料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毫不犹豫地认为《画家之子》画得更好,他们不自觉用自己对长相的好恶,代替了对绘画的欣赏。 我特别感兴趣作者面对学生做此实验的时候是如何发问的,如果你问,你们觉得哪个画得更好。事实若是如此,首先可以证明,作者对于绘画的审美方向确实有些片面,因为你的提问方式是要启发学生去思考的,例如他们喜欢画中的什么,或者说你觉得哪点最吸引你,而不是要他们单纯的片面的做出选择。
我看完这篇文章就很怀疑,作者论述问题非常简单片面。我自己去百度这些名画,发现关于'大象'和'野兔'这两幅画早有人写过文章,作者李秋菊,原文写的是绘画赏析。本文有改头换面的嫌疑,不经让人怀疑是否做过这些实验,请问作者实验数据在哪里?作者的坏话就不说了,我想说的是,南方周末这么有影响力的刊物,审查文章的哪里?这文就是敷衍了事的态度,这样写能刊出来?还有一些人被作者的观点误导。刊这文纯属误人子弟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