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时刻(下)】气候谈判陷低谷 难题留给2015一场“向下看齐的比拼”

华沙气候大会原本被期待是“落实”的大会、“资金”的大会,两周谈判下来,变成了希望“落空”的大会。最后时刻各国一系列的妥协虽然挽救了濒临崩溃的谈判,但妥协注定为今后两年的谈判和未来的气候协议埋下重大隐患。

责任编辑:曹海东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华沙气候大会各国难达共识,示威者头戴多国“领袖”头像,在会场外抗议。 (CFP/图)

华沙气候大会原本被期待是“落实”的大会、“资金”的大会,两周谈判下来,变成了希望“落空”的大会。最后时刻各国一系列的妥协虽然挽救了濒临崩溃的谈判,但妥协注定为今后两年的谈判和未来的气候协议埋下重大隐患。

“都不满意,但都能接受”

一切在静悄悄中结束。

在已超过30小时不眠不休、不少谈判代表已离场的情况下,在六家主要国际NGO不满谈判进程集体退场、嘘声和鼓掌喝倒彩再也听不见之下,象征华沙气候大会一揽子决议“通过”的小锤终于敲响。

时针落在波兰时间2013年11月23日晚8时。

从华沙气候大会三大核心议题——德班增强行动平台(ADP)、资金和损失损害补偿(Loss&Damage)——达成的最终文本看,一系列的妥协挽救了濒临崩溃的谈判。但正如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在闭幕式后所说的,这是一个“大家都不满意,但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事实的确如此。华沙大会开始被期待是“落实”的大会、“资金”的大会,但两周谈判下来,发展中国家期待的发达国家提高2020年前的减排雄心、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在损失损害补偿下建立新的独立资金机制的努力全部落空。

欧盟也不高兴。它期待的ADP下清晰的路线图和各国拿出可比的减排目标也没实现。会后欧盟气候委员康妮·赫泽高表示,这样的结果无法指向2015年后“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新协议”。而新气候机制一直是欧盟的核心关切。

国际NGO担忧,如此妥协的结果,将为今后两年的谈判和未来的气候协议埋下减排力度不足的重大隐患。“本次谈判成了向下看齐的比拼。”绿色和平中国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李硕评价说。

当然,两周谈判并非乏善可陈,至少REDD(控制发展中国家因毁林和森林退化所致的排放)终结了二十多年的争吵,达成了全球协议。只不过,从德班通往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的路上,REDD的成果无法改变华沙从“落实”变“落空”的现实。

妥协、“放水”和交换

ADP是华沙气候谈判最关键的议题。最后两天的谈判中,矛盾主要集中在其决议文本的第2自然段b、c两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李夏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1)


回复

2014-09-23

“从谈政治到谈钱”部分第10段,“只有明确设定2016年前700万美元的中期资金目标,才能保证2020年的1000亿变成现实”中的“700万美元”应为“700亿美元”。

回复

2014-09-23

“妥协、‘放水’和交换”部分第2段,“但自2010年德班平台建立后”有误,“德班平台”即“德班加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是2011年在南非德班气候变化大会上确立的。

回复

2014-09-23

“妥协、‘放水’和交换”部分第2段,“(以下简称UNFCCC或‘公约’)”应该放在该段第5行“公约”之后,而不是放在“京都议定书”之后。

回复

2014-09-23

“妥协、‘放水’和交换”部分第2段,“以欧盟、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就一直试图拆掉‘防火墙’”表述有误。“伞形集团”是指在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议题上持近似立场的一些国家,具体包括除欧盟以外的其他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因为从地图上看,这些国家的分布很像一把“伞”,故得此名。

回复

2013-12-03

南方记者把领导的话写错了:“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明确提到,只有明确设定2016年前700万美元的中期资金目标,才能保证2020年的1000亿变成现实。” 700亿不是700万。应该庆幸苏司没有看到!!

回复

2013-12-02

一群政客在讨论地球的未来,真是可悲

回复

2013-12-02

大势已去

回复

2013-12-01

这次峰会本来就没抱多大期望,现在完全是不用抱期望了

回复

2013-12-01

受伤的又不是你,预防还是算了,我们还是做动物吧。

回复

2013-11-30

虽然很可悲,但我们也只能等待着一场比菲律宾台风更骇人的灾难来挽救全人类了!

回复

2013-11-29

世界末日从华沙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