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把脉】因为了解,不再“害怕”

对青少年的励志来说,克服和拔除害怕应该比选择低危更为重要。或许,有了深入了解就会不再“害怕”,反而是多了用行动改变现状的勇气。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李兴丽

对青少年的励志来说,克服和拔除害怕应该比选择低危更为重要。

2013年7月25日的北京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工作简报(第3期),刊登了著名生物学教授饶毅的励志报告《自然科学既“好玩”又“低危”》。自然科学的“低危”,想来是比较了某些其他知识活动的“有危险”甚至“高危”而言的。人害怕危险,不想作无谓的冒险,这本是自我保护的生存本能。但是,仅仅依靠本能的害怕来躲避危险,并不能改变危险的境地。因此,青年人在选择“低危”的同时,也应该更多地了解“害怕”。或许,有了深入了解就会不再“害怕”,反而是多了用行动改变现状的勇气。

社会学家施拉潘托克(Vladimir Shlapentokh)生于1926年,在苏联长大并受教育,1979年移居美国,在大学任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实习生 张雪彦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4)


回复

2013-11-29

写的真好

回复

2013-11-29

写的真好

回复

2013-11-26

古往今来,财富一直按照二八定律在社会上进行分配。 那20%到底做了什么,让他们实现财富人生呢? 我们回顾每一波财富潮都会发现,先知先觉的人总能独领风骚, 能够慧眼识珠,果断抓住机遇,是这些人的普遍特质。 机会总是在怀疑的眼光中壮大,在赞许的目光中结束。 如果你在寻找成为20%的机会, 上。这。网 【 Unode。tw/qOO1 】

回复

2013-11-26

陈徒手《故国人民有所思》,找到么? 人们通常害怕什么?饥寒,酷刑,孤独,绝望,被奴隶般的对待……无论大块头与小不点,显贵名人与凡夫俗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