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诉父亲 台湾小剧场里的七年级生

生于1984年的台湾戏剧演员贺湘仪对父亲贺先知不爽已经很久了。贺湘仪决定编一出戏,在舞台上控诉父亲。2010年,这出控诉父亲的戏在台北艺术大学表演系的教室里诞生,叫做《耳背上的印记》。

责任编辑:朱晓佳 袁蕾 实习生 蔡佳茵 龙健

在贺湘仪去台北上大学之后,父亲开始给她写信,不是一页一页写,是一本一本写,然后装订起来,放进牛皮纸袋子里,当面交给她。信中的内容全部都是谈文学谈历史谈思想。 (三缺一剧团/图)

生于1984年的台湾戏剧演员贺湘仪对父亲贺先知不爽已经很久了。

在台湾,贺湘仪这一代被称作“七年级生”。“七年级生”大体对应大陆的80后概念。他们在十几岁的时候经历台湾解严、政党轮替,“一瞬间,电视台多了一百个。”他们和一个百无禁忌的台湾共同成长。

在贺先知这些60后看来,这批小孩代表着叛逆和难以约束。

贺湘仪决定编一出戏,在舞台上控诉父亲。她找来年轻的戏剧团三缺一的团长魏隽展来合作——魏隽展也是一个“七年级生”。

2010年,这出控诉父亲的戏在台北艺术大学表演系的教室里诞生,叫做《耳背上的印记》。

2013年11月14日晚七点半,《耳背上的印记》在香港艺穗会进行首演。这出独角戏也是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举办的“台湾月”活动之一。

一年一度的香港“台湾月”是台湾“文化部”下辖光华新闻文化中心的头等大事。2013年的“台湾月”清一色打戏剧牌。台湾人把最能拿出手的几个剧团带进了香港。

除了云门二团、国光剧团、果陀剧场这些大名字,光华新闻文化中心特意摆出了几个先锋剧团以搭配经典。代表剧目便是贺湘仪的这一出《耳背上的印记》。

在那里,在哪里

贺家是外省人,外省“七年级生”也是外省第三代。

&ld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5)


回复

2013-11-27

没看太懂,但是这句话是现状,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外省人第一代,我爷爷,永远在表达:‘我的家,在(大陆)那里。’到了我爸爸这些第二代,他们不停在问:‘我的家,在哪里?’——既不是大陆也不是台湾,他们很迷茫;我们第三代,则是在说:‘我的家,在这里。’”

回复

2013-11-25

这篇文章标题为作者所在的三缺一剧团的控诉父亲的名为耳背上的印记的戏,其实主要应该不是控诉吧,这从文章开头提到她父亲一本一本给她写信并装在牛皮袋里当面邮寄给她可见一斑,鲜有如此认真负责的父亲了。 文章另一半内容还介绍了当地戏剧行业的一夜晴和爸爸给钱制度。

lwtz
回复

lwtz

2013-11-23

“控诉”父亲,也许绝情了一点,但用这种戏剧化的手法表达代沟的意义也成立,历史轨迹如许,一代一代的想法就会拉开距离,渐行渐远,这是大历史中的小历史,小历史中的大变故

2013-11-23

这些事从广泛意义上来说也算深刻吧。 他觉得整个社会和自己的爸爸一样,就是一个大叉叉,死板,主流,媚俗”,都达到了尽可能的生动——以一种旁观、批判,然后再去理解的方式。 到第三章讲述自己的部分,贺湘仪模糊化了社会、家国、外省人心理认同的部分,转而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去消解之前第一章、第二章建立起来的讨论体系。

lwtz
回复

lwtz

2013-11-23

没有人管制他们的创作,政治上没有障碍,他们的认知是准确的,排的剧很不错,是严肃滴现实滴,与前辈的思想感情不很相似滴,传统对于他们已经没有多大牵连了……

回复

2013-11-23

这些事从广泛意义上来说也算深刻吧。 他觉得整个社会和自己的爸爸一样,就是一个大叉叉,死板,主流,媚俗”,都达到了尽可能的生动——以一种旁观、批判,然后再去理解的方式。 到第三章讲述自己的部分,贺湘仪模糊化了社会、家国、外省人心理认同的部分,转而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去消解之前第一章、第二章建立起来的讨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