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码】诗可以怨

孔颖达说:凡“君政不善”,就有人作诗“风刺之”。诗之“怨”,不是一般的怨,主要是针对“上政”。“风谣”之所以成“风”,挡也挡不住——捕风捉影已是不易,谁曾见哪一个要把风关进笼子里而能成功的?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李兴丽

何曾有人把“风”关进笼中?

孔子劝弟子学诗,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篇》)朱熹云:兴是“感发志意”,观是“考见得失”,群是“和而不流”,怨是“怨而不怒”。“兴”和“观”都是直解字义,“群”和“怨”说的却是限度,大约朱子以为此二字一望即知,难的是如何不过分。更早的孔颖达讲得却直截:群,“群居相切磋”;怨,“怨刺上政”。然则诗何以怨?孔颖达说:凡“君政不善”,就有人作诗“风刺之”。无论对和不对,“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诗之“怨”,不是一般的怨,主要是针对“上政”。曾选入中学课本而为很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张雪彦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8)


回复

2013-12-18

政治的责任,在上不在下;风是关不进笼子的;要掌握主动权,并且要刮好风清风。

回复

2013-11-21

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回复

2013-11-19

当今社会,政治责任在上也在下!

回复

2013-11-19

开始还行,后面好像跑题了吧

回复

2013-11-18

书袋掉得好,即可发表。您问,当代有几个还读诗。我想应该有蛮多位少男少女读诗吧。至于有几个,恐怕两个手指都数不过来呢。

fchen45242

2013-11-18

掉书袋之作。问题是当代人有几个还读诗?

回复

2013-11-18

古时人们不满,以作诗,以作歌;今无此雅习,既无趣言,也无传民声之工。悲哉!今,信息参差如牛马多,各领风骚者,可为壮观,民怨之声太小,大多不得申。

 鸣一鸣
回复

鸣一鸣

2013-11-18

悲愤出诗人,幽怨出诗人。这也许是诗家的规律。

fchen45242
回复

fchen45242

2013-11-18

掉书袋之作。问题是当代人有几个还读诗?

回复

2013-11-17

觉得你似乎没读懂

2013-11-16

从报纸上看到,特意跑过来评论。 您老就算是教授,也别掉这么多文啊。也就是我闲的,用word把您那摘抄古人的段落都删了一看,竟有一半之多。啥意思啊,显摆你懂得多呗。到了,我也没看明白您想说啥意思。您老既然读那么多书,想必也读过钱钟书同名文章,这何苦来着呢。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的道理您不明白么?

回复

2013-11-17

诗可以怨也可以颂。所谓的怨发牢骚而已,所谓的颂即歌功颂德。但是中国几千年能流传下来的诗歌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是诗人内心里的感受。那些人为的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作品难以流传下来。现代的旧体诗作写的好的有1992年学林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发行的《聂绀弩诗全编》。诗作者本来是革命队伍的一份子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而打入另册到北大荒劳改。诗人在苦难中用血、汗和生命铸就一首首诗歌,读罢这些诗歌,很难用什么语言来表述读者的心思。殷商时代,据说商纣王难得听进萁子的忠言将萁子贬为奴隶去推磨。而聂绀弩先生也推磨并有一首《推磨》诗。诗是这样写的:”百事输人我老牛,惟馀转磨稍风流。春雷隐隐全中国,玉雪菲菲一小楼。把坏心思磨粉碎,到新天地作环游。连朝齐步三千里,不在雷池更外头。”生活的折磨与艰辛没有使这位花甲老人丧失意志,一个人的思想哪能像小麦一样被磨碎?这样的幽默与诙谐的诗歌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记录了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被划为右派分子后进行劳改的情景。聂绀弩是湖北京山县人,很早就参加革命,他的家乡人民没有忘记他,有一条路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的诗作也会流传后世。

回复

2013-11-17

古人云:诗可言志;今人云:诗可谋生。

回复

2013-11-16

如果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向延生先生,本身是做音乐史的,能够指出上述傅雷事件之误,自然是理所当然。但事实上,有更多的普通读者也发现了这处差错。从地域来看,上海的居多,或许因傅雷先生是上海人?从职业来看,有教师、工程师、公务员、企业员工等。从年龄层来看,指出这差错的,似乎没有在校学生,当然在校教师不少。上海的倪正明先生直言:“这个错误犯得太低级了,太不应该。希加强工作责任性并予订正。”我们接受并感谢倪先生的批评。南方周末的读者中,多有高人。所以,在今后编报的过程中,我们会抱持一种敬慎之心,认真核对一字一句一标点一引文出处。只有这样,才能少出错少贻笑大方。至于文章风格,我们提倡多样化,会尽可能尊重作者的自由表达。编辑主观上不愿意删改作者文字,遇到不可抗力,则只能祈求作者读者的谅解。谢谢!

2013-11-16

我们的一位实习同学,看了我转发的那么多指错邮件之后,说:“看到这么多指正的邮件,一方面觉得很惭愧,一方面又觉得也很幸福。之所以说幸福,是因为第一次真切体会到南周的影响力之大、读者之博学认真。这是之前在任何媒体实习所从未体会到的事情,在这里可以触摸到真实存在的读者,正因为这份真实,才有一刻都不敢懈怠的记者和编辑。这算是一个错误给我的正能量吧,就如您说的,我们有最最用心的读者,所以应该要求自己也是最最用心的工作人员,这样才不会辜负彼此。……坦白说,之前挺害怕读者来信或打电话来指正问题的,害怕发现自己兢兢业业之后还出现不完美,但现在突然多了一些勇气,少了一点负担。希望可以做得更好,为那些用心、可爱的读者。” 真的非常感谢您的留言。不知您除了对作者那么多引文有意见,在其他方面还有吗?如果有,请进一步提示。哦,对了,您这里还提到钱锺书先生的同名文章,如果您方便,欢迎您说说对钱先生文章的观感。谢谢了。祝您愉快!

回复

2013-11-16

刚才错误操作,相同的内容发了多次。抱歉!

2013-11-16

我们的一位实习同学,看了我转发的那么多指错邮件之后,说:“看到这么多指正的邮件,一方面觉得很惭愧,一方面又觉得也很幸福。之所以说幸福,是因为第一次真切体会到南周的影响力之大、读者之博学认真。这是之前在任何媒体实习所从未体会到的事情,在这里可以触摸到真实存在的读者,正因为这份真实,才有一刻都不敢懈怠的记者和编辑。这算是一个错误给我的正能量吧,就如您说的,我们有最最用心的读者,所以应该要求自己也是最最用心的工作人员,这样才不会辜负彼此。……坦白说,之前挺害怕读者来信或打电话来指正问题的,害怕发现自己兢兢业业之后还出现不完美,但现在突然多了一些勇气,少了一点负担。希望可以做得更好,为那些用心、可爱的读者。” 真的非常感谢您的留言。不知您除了对作者那么多引文有意见,在其他方面还有吗?如果有,请进一步提示。哦,对了,您这里还提到钱锺书先生的同名文章,如果您方便,欢迎您说说对钱先生文章的观感。谢谢了。祝您愉快!

回复

2013-11-16

我们的一位实习同学,看了我转发的那么多指错邮件之后,说:“看到这么多指正的邮件,一方面觉得很惭愧,一方面又觉得也很幸福。之所以说幸福,是因为第一次真切体会到南周的影响力之大、读者之博学认真。这是之前在任何媒体实习所从未体会到的事情,在这里可以触摸到真实存在的读者,正因为这份真实,才有一刻都不敢懈怠的记者和编辑。这算是一个错误给我的正能量吧,就如您说的,我们有最最用心的读者,所以应该要求自己也是最最用心的工作人员,这样才不会辜负彼此。……坦白说,之前挺害怕读者来信或打电话来指正问题的,害怕发现自己兢兢业业之后还出现不完美,但现在突然多了一些勇气,少了一点负担。希望可以做得更好,为那些用心、可爱的读者。” 真的非常感谢您的留言。不知您除了对作者那么多引文有意见,在其他方面还有吗?如果有,请进一步提示。哦,对了,您这里还提到钱锺书先生的同名文章,如果您方便,欢迎您说说对钱先生文章的观感。谢谢了。祝您愉快!

2013-11-16

曾经有一位大学生,在来信中说:“本人只是知道钱穆先生是个大学者。这次介绍的《学龠》,这个字还真是不认得,在百度上查了,才知道是《学yue》,估计是学术方面的书吧?不然对于普通读者,看到书名就被镇回去了吧?”呵呵,这位同学有所不知,南方周末的读者中,熟读钱穆的少说有成千上万吧? 前次我们刊登一封来信,提到“傅雷外逃”(见20131031读者来信)。见报后,我就接到近100位读者的电话电邮,指出“文革”中外逃的不是翻译家傅雷,而是小提琴家马思聪。其中虽有专业人士如音乐史家,但我看更多的就是普通读者。

回复

2013-11-16

曾经有一位大学生,在来信中说:“本人只是知道钱穆先生是个大学者。这次介绍的《学龠》,这个字还真是不认得,在百度上查了,才知道是《学yue》,估计是学术方面的书吧?不然对于普通读者,看到书名就被镇回去了吧?”呵呵,这位同学有所不知,南方周末的读者中,熟读钱穆的少说有成千上万吧? 前次我们刊登一封来信,提到傅雷“跑”到国外去(见20131031读者来信)。见报后,我就接到近100位读者的电话电邮,指出“跑”到外国的不是傅雷,而是马思聪。其中虽有专业人士如音乐史家,但我看更多的就是普通读者。

2013-11-16

哈哈,好可爱的读者呀。您从报纸上看后,还特意跑过来评论,真让人感动。 南方周末的读者很多样,如果可能,当然要各个层面都照顾到。您说“别掉这么多文”,相信像您这么看的读者还不少。但或许也有必要指出一点,其他读者可能跟您和而不同。比如说,同样一篇文章,学生读者往往与教授读者有不一样的期待。南方周末有大量的教授读者,在不少高校院系,每一位教师都人手一份南方周末的(顺举两个:华东师大历史系,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他们如何看文章,肯定会有跟您一样的,但想来也会有不一样的吧。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800字,故分几次发)

回复

2013-11-16

哈哈,好可爱的读者呀。您从报纸上看后,还特意跑过来评论,真让人感动。 南方周末的读者很多样,如果可能,当然要各个层面都照顾到。您说“别掉这么多文”,相信像您这么看的读者还不少。但或许也有必要指出一点,其他读者可能跟您和而不同。比如说,同样一篇文章,学生读者往往与教授读者有不一样的期待。南方周末有大量的教授读者,在不少高校院系,每一位教师都人手一份南方周末的(顺举两个:华东师大历史系,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他们如何看文章,肯定会有跟您一样的,但想来也会有不一样的吧。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800字,故分几次发)

2013-11-16

从报纸上看到,特意跑过来评论。 您老就算是教授,也别掉这么多文啊。也就是我闲的,用word把您那摘抄古人的段落都删了一看,竟有一半之多。啥意思啊,显摆你懂得多呗。到了,我也没看明白您想说啥意思。您老既然读那么多书,想必也读过钱钟书同名文章,这何苦来着呢。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的道理您不明白么?

回复

2013-11-16

从报纸上看到,特意跑过来评论。 您老就算是教授,也别掉这么多文啊。也就是我闲的,用word把您那摘抄古人的段落都删了一看,竟有一半之多。啥意思啊,显摆你懂得多呗。到了,我也没看明白您想说啥意思。您老既然读那么多书,想必也读过钱钟书同名文章,这何苦来着呢。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的道理您不明白么?

回复

2013-11-15

百度一下:天理何在呀!难道真的要逼我们变成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