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毕业了进监狱吧”中央美院学生的美术治疗

2013年10月19日,“美术治疗”项目催生的四百多幅绘画,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所教学汇报展上展出。这些画的作者不能出席展览,他们的照片也都用马赛克挡住了脸。“我们和监狱签了保密协议,不能泄露服刑人员的姓名、年龄、罪名等隐私。”

责任编辑:李宏宇 袁蕾 朱晓佳 实习生 蔡佳茵 龙健

有个学员一直抗拒画画,直到他看到美院学生叶子带去的一幅摄影作品:路灯射下来,影子像钉子一样立在街道上。照片让他忆起童年遭遇,自那以后,他画了很多各种各样的钉子。 (叶子 供图)

叶子对监狱的第一印象是很干净,很整洁,像个大花园。

等真正见到服刑人员,叶子才发现监狱确实就是监狱:“我的回头率从来没那么高。在惩教分监区,服刑人员微笑欢迎我,但那种眼神让我由衷地恐怖。”从监狱出来,叶子和宋早贝买来了超大的裤子和T恤,只要去监狱就穿得像水桶一样。

2012年夏天,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叶子和她的小伙伴贾坤、宋早贝“入狱”四个多月,在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清河分局某监狱尝试了一次“美术治疗”。2013年10月19日,“美术治疗”项目催生的四百多幅绘画,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所教学汇报展上展出。这些画的作者不能出席展览,他们的照片也都用马赛克挡住了脸。“我们和监狱签了保密协议,不能泄露服刑人员的姓名、年龄、罪名等隐私。”叶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用儿童的方式看一束花

除了保密,在狱中还有很多“不能”:课堂上不能出现尖锐物品,课外不能与学员接触交流,不能私下传递物品,不能对外讲述监狱细节,不经批准不得对非相关人员展示学员作品……

接受“美术治疗”的服刑人员由监狱管理方挑选,从二十出头到老爷爷都有。有大学毕业的,有字都不太认识的,罪名不同,刑期不同,惟一共同点是这些人都没有美术基础。他们来自两个监区,一个班是患有传染病的服刑人员,8个人。一个班来自“惩教分监区”,5个人。患有传染病的服刑人员,其实就是艾滋病患者;“惩教分监区”的服刑人员,是在监狱里继续犯错误的人。

第一堂课用来打消学员对纸笔的陌生。第二周,叶子抱去一束花:画吧,不需要专业技巧,能把你看到的花画下来就行。

2009年,叶子从法国学习美术回来之后,曾在艺途社工事务所担任美术课程教师,给酒仙桥社区的精神及智力障碍学员教课。闲暇时参加禅修班,认识了首师大心理学系研究生贾坤。贾坤曾在两所监狱做过4期“正念减压”项目,每期6个星期。减压对象包括短刑犯、长刑犯,还有狱警。

“正念减压”通过打坐、冥想、站立式瑜伽等方式调节身心状态,“正念”就是“活在当下”——铲土就安心铲土,除草就安心除草,不要纠结于过去和未来。该疗法1970-1980年代创立于美国,最早应用在慢性疼痛患者身上。

叶子和贾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李夏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2)


回复

2013-12-05

很受启发,有意义的尝试,

回复

2013-11-22

本来社会认知不存在统一标准,所作所为都只是不同人格对环境的适应性表现。建立一个所谓正确观念,试图让一批对这种观念无法感同身受的人改正,这种刚愎自用的做法不可能带来犯人态度的改观。相对于大的贪官污吏来说,更多犯人不过是长期缺少一个积极的生活环境,最终铤而走险。监狱不应该只是触犯法律者的集散地,也是社会矛盾对人行为影响的集中体现,理应在这个特殊的场所化解矛盾。不敢说经过美术治疗的犯人未来就没有坎坷或许保证不会犯罪,但疏大于堵,用积极的力量鼓励犯人自己寻找出路远胜过跟他们说一百遍爱国守法。

回复

2013-11-21

现时整体社会缺乏正确的精神思想,充满贪腐的妄念,又怎能帮助罪犯从思想根源上改正错误,由于贪腐观念作怪大批人正排队准备进监狱呢!

回复

2013-11-20

真心不错,废除劳教,这就是替代品。

回复

2013-11-19

治愈系绘画

回复

2013-11-18

看看,这才是研究生该干的事

回复

2013-11-18

真心不错!对人的尊重。

回复

2013-11-18

支持!!!!!!!!!!!!

回复

2013-11-17

很有意思,对服刑人员来说是一种心理治疗,对美院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行为艺术。

回复

2013-11-17

觉得很感动。

回复

2013-11-17

支持!!!!!!!!!!!!

回复

2013-11-16

很有意义的行为,支持!美术原来也有这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