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窃听:一场“防守反击”的马拉松

在窃听史上,各国大使馆的墙壁里往往是藏着最多窃听器的地方,所以许多国家的重要机构,都会选择在一种称为“笼子”的办公室里谈论机密。“笼子”内部没有任何装饰,家具都是透明的,一放窃听器就露馅。

责任编辑:姚忆江 实习生 刘恺琦

在“ 棱镜”的窥视之下,网民如果想要捍卫自己的隐私,依旧有章可循。 (CFP/图)

窃听与反窃听技术向来是你追我赶,永无止境。最原始的反窃听方法或许最有效——不该说的机密绝对不说。

2013年夏天以来,美国情报机构接连被曝光窥探民众私生活,触发全球性的愤怒和恐慌。“美国国家安全局每秒要监控的数据量有3500亿字节,相当于近90部时长两小时的高清电影的数据量。”英国《卫报》根据斯诺登最近披露的资料称。

有矛就有盾。针对不同的“偷窥”,有针锋相对的反窃听技术。这些技术手段或为机密信息提供了难以被探听的场所,或为机密信息的传递提供了难以被窃取的信道。

寻找“最安全的笼子”

在窃听史上,各国大使馆的墙壁里往往是藏着最多窃听器的地方,所以许多国家的重要机构,都会选择在一种称为“笼子”的办公室里谈论机密。

所谓“笼子”,就是安装在房间中央的一个特制小房间,它的四周用金属网屏蔽,地板用绝缘体隔绝,照明电也经过滤波,以防止电波进入或泄出。“笼子”内部没有任何装饰,家具都是透明的,一放窃听器就露馅。

为了防御苏联的窃听,美国人在1976年冬天为大使馆装上的“反微波窃听设备”就是一个“笼子”:他们在使馆的窗户上全部装上了特制的金属网做成的“窗纱”,在会议室和机要室的墙壁中灌注进能够挡回微波辐射的铅溶液,做成“铅墙”,还在重要部门安装了先进的“噪音干扰器”,来掩盖一些重要的谈话声。

苏联人也用类似的办法防御过日本的窃听。他们把使馆房间的墙壁、天花板和地板都做成双层,用特制的透明玻璃做成多层玻璃窗,既隔音,又防止任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