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国脉与民瘼
诚如许多读者来信所言:《南方周末》还可以做得更好,那就是在传递真实的同时,导入理性的思考。
本文刊发于1999年10月29日《南方周末》
“主编信箱”刊出两期,案头便堆起一尺多高的来信,宽大的书桌一时显得小了,心里却不期然地压上了一种重负。虽然堆在桌上的,只是薄薄的信笺。
对于给编辑部寄来申诉材料,却无法解决其问题的读者,笔者曾在上期信箱表达一种歉意:“以一家媒体的力量,无法关注所有的事实。”陕西富平县读者王亚光对此回应道:“读者爱《南方周末》,把她当作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亲人和朋友,这就是读者在众多媒体中选择你们的原因。虽因力量所限,不可能给每一位读者圆满的回复,但写个简短回信,给信任、敬爱你们的读者一份关爱,是十分必要的。”这的确是十分必要的一件工作,编辑部已安排专人负责处理此事。
更多读者在来信中冀盼的,是把《南方周末》办得更好。细读这些来信,大致可分为两类:或者鼓励我们,或者批评我们。我们珍视读者的鼓励,它使我们得到精神上的小憩,忘却跋涉的艰辛;我们同样珍视读者的批评,它使我们惕惕然揣紧时时求上进的心。
坚持客观、公正、真实,无疑是传媒最基本的操守,《南方周末》正是凭此而建立起它的公信力。但是,诚如许多读者来信所言:《南方周末》还可以做得更好,那就是在传递真实的同时,导入理性的思考。
海南读者郭世伟说,他从《南方周末》“感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让人理性地去思考”,他也逐渐学会了“以平常心去读《南方周末》,不再企求媒体扮演驱邪除恶的角色,而是希望《南方周末》能为我们开启一个思维的空间”,因为,“一个禁锢思维的民族不会有希望”。
“求新求变,自是好事,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请你们心中永存国脉与民瘼。”这是辽宁凤城读者高望云的寄语。山东单县范洪领则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同一个希望:“《南方周末》绝不能媚俗。媚俗可能引来更多的读者,但将会失去更好的读者。”
这些话说得多好!
网络编辑:张雪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