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身说法】医生岂能见病不见人

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这是一名医生的墓志铭,中文为“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现代医学取得不少成就,可还是远远不能治愈一切疾病,这些成就还容易让人忘了医学人文的核心价值是“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李兴丽

10月25日,警察在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维持秩序。 当日上午,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发生一起患者刺伤医生案件,3名医生在门诊为病人看病时被一名男子捅伤,其中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王某某因抢救无效死亡,另外2人还在抢救中。 (新华社/图)

cure有限,comfort永恒

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这是长眠在纽约撒拉纳克湖畔的E. L. Trudeau医生的墓志铭,中文翻译为“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作为一个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4)


回复

2013-11-25

伤医案后反思 重建医患互信 被杀的医生往往是无辜的,我们谴责杀人者、我们哀悼死伤者,我们向他们的家人慰问叹息。但如果我们仅仅哀叹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无辜者,而不思索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那么这样的事还会反复发生,即使像法院那样层层安检,即使有越来越多的保安。 且不说收红包、拿回扣等已被广泛报道的腐败案例,医生对患者的冷漠和伤害更让普通民众寒心,导致伤医案的根本原因就是医患之间失去了互信,无需讳言,有些医生确实已经逾越道德底线,在背后先捅了无辜患者狠狠的一刀。 广受关注的棉絮门事件中,尚未成年的打工者,不远千里来到上海餐厅打工,不幸被啤酒瓶炸伤导致眼球破裂,当值医师连夜为患者做了眼球修补术,术后视力达到1.0。但宋蓓雯副主任医师在吴强主任医师的指挥下对患者进行了完全没有必要的第二次手术,目的却是在其眼球中植入棉絮,栽赃是首诊医师留下的。 当患者躺在手术床上的时候,他是怀着婴儿对母亲一般的依赖信任医生,但是医生滥用了这种信任,向无助的患者凶狠地扎了一刀,看过手术录像和新闻报道的人都会痛感医德的沦丧,医生这时还期冀患者的信任吗?还能谴责普通民众对伤医案的漠视吗? 具有“树尊重员工之根、铸关爱病人之魂”核心价值观,秉持“仁爱、诚信”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出具伪证,不但不提供完整的住院病历,而且公然否认存在手术录像,全然不顾中央电视台及全球(上海除外)众多媒体已经播放了记者采访时现场医生承认手术进行录像,吴强公开播放剪辑后的录像诽谤首诊医师在患者眼球中遗留棉絮,而且医院在提供给法院的多份证据中做假,至少还有二位博士医师、二位硕士医师参与造假。 医务人员们要对得起患者的信任,在旁观伤害时,不管是对医生还是对患者,都不要沉默,更不能帮凶!公众也要提高科学修养,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然的经历,上帝也没有办法,何况天使?

回复

2013-11-07

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回复

2013-11-07

能够自省的医生,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确实太多医生没有同情心,想一想垂死病人的心情,病人的愿望,若换成你自己你怎么样。你治不了,医术水平不能根治,坦率告诉病人,让病人心理有底,而不是对病人乱吼,由于你掌握医疗资源就有权利对病人乱吼吗?

回复

2013-11-07

医者不能自医 你们不觉得这句话很适合这篇文章吗?

回复

2013-11-07

我很赞赏这位作者,他说了一位医生该说的话。这些经历每位医生都经历过,都是从不知到认知。当一名医生容易当一名好医生不容易,尤其是"充满铜锈味的大环境"里就更不容易。 我想了5、60年代,那时有工作的人大部分都享受公费医疗,但也没见医院如此拥挤,看病如此难,更体会不到贵,更没听说黄牛卖号一说。医生们也没有什么额外收入,大家很平静,没听说有什么流血事件。我记得69年那年,在市郊的舅妈得了肺炎,痰咯不出,命在旦夕,下乡医疗队的一位中医,却用他的嘴吸出了舅妈嘴里的痰,此举至今历历在目,44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他的名字叫李镇远是山东泰安人。 前年去厦门旅游,到了厦门妇幼医院,有一尊林巧稚医生的塑像和她的座佑铭彰在那里,怀着敬仰之心来仰视这位为妇幼医学贡献一生的医生。 好医生,人们心中永远记得他,敬佩他"她"。

回复

2013-11-06

好医生不容易,要抵得住各种诱惑和挑战,祝福好医生!

回复

2013-11-06

医生毕竟是一种职业,是别人用来谋生的的一种手段,而利益好像能摧毁很多东西,包括医生在内的的很多高尚的事业,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们看到的悲剧肯定事出有因,就像学校里有学渣有学霸,医生之中有道德败坏的医渣也会有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再世华佗。。

回复

2013-11-04

现在我在一家私营口腔门诊工作,已经非常注意跟病人沟通,可是病人一排队,脸色不自觉就阴下来了。 回想过去在大医院进修一上午将近30个病人,经常两点多才能停手。这里做的颈椎疼,后面等的病人也焦急。(12点那个点真的最没耐心做,再往后肚子饿过头,彻底放弃去吃饭的念头反倒静下心慢慢做了。)可能是我太年轻,内心不够强大。我努力过保持微笑,坚持不下来!真的不容易。

回复

2013-11-04

看过一条信息说:其实病由心生。很相信这句话,有时候就是患者心疾突发或者是积压,导致身体出现毛病。个人认为医心比治身更重要。 尤其在这个身心都脆弱的时刻,病人最相信的就是医生。医生的一句话,都对病人起了很大的作用。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某某药疗效或者方法作用大,而是医生到位的关怀使得病人信心回复,身体亦恢复。

回复

2013-11-04

To comfort always!

回复

2013-11-04

您是个好医生。to comfort always!希望这样做的医生越来越多!

回复

2013-11-04

能医不自医,医生也是人。

回复

2013-11-03

有些道理。

2013-11-03

医患矛盾属于能上新闻,能较公开讨论的矛盾之一,那些不能上新闻,即使写了报道也要撤下了的社会矛盾,或许是中国更隐秘的命脉。 就像一直被吐槽的中国足球,其实还不错了,至少能供吐槽。

回复

2013-11-03

我以为,E. L. Trudeau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留给后人,是要告诫医护人员,告诫医生和护士,你们要怎样的看病治人,所面对的不只是疾病,还有那最为很重要的人,他需要诊治,更需要交流和鼓励;也在告诉病者,告诉患者和你们的家人,医学技术不是仙人之术,医护人员也非万能之人,他们需要理解和成长。医学是不够格的科学技术,没有数理化那样的精确,遇到了以数字考量为代表的现代,不得不尴尬。

回复

2013-11-03

社会缺少的是仁爱之心。有了仁爱之心就会同情、理解与包容。而多了些利益的考量,就变得冷漠、自私与斤斤计较。然而商业活动追求的就是利益,商人则是最求利益最大化的人。这些就是相互矛盾的事情。西方有基督教以约束人的贪欲,东方呢?

回复

2013-11-03

医患矛盾属于能上新闻,能较公开讨论的矛盾之一,那些不能上新闻,即使写了报道也要撤下了的社会矛盾,或许是中国更隐秘的命脉。 就像一直被吐槽的中国足球,其实还不错了,至少能供吐槽。

回复

2013-11-03

+1

2013-11-03

医患矛盾只是众多社会矛盾中的一小点,出了几个血案而已。缺乏了诚信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猜忌与矛盾,商家与顾客,官员与百姓,医生与患者,企业与员工,领导与下属,甚至父母与子女间都是。

回复

2013-11-03

期待您的邮件!

2013-11-02

好的 希望能得你斧正

回复

2013-11-03

医患矛盾只是众多社会矛盾中的一小点,出了几个血案而已。缺乏了诚信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猜忌与矛盾,商家与顾客,官员与百姓,医生与患者,企业与员工,领导与下属,甚至父母与子女间都是。

回复

2013-11-02

能够反思总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