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国家富强了,就觉得英语没以前重要了” 中国人经历过的英语教学

人们希望通过解剖在中国已开展了150多年的英语教育,撬动沉重的高考改革,让它回归语言教育的本质。而据多位教育界人士分析,2013年的这次英语高考改革承担着减负、公平以及为英语降温的作用。

责任编辑:苏永通 实习生 王胜男

在新东方一教学点,家长等待孩子下课。1990年代后期以来,民间英语教育机构受到各个年龄层次学生的追捧,其蓬勃发展是三十年英语热潮的一个缩影。 (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这是要降温了?”

当山东英语高考可能取消听力考试的消息传来时,山东省某重点高中英语教研组组长高望进(化名)读出这样的信号。

在中国已开展了150多年的英语教育,早已超越一门语言的意义,寄托着国家与个人改变命运的梦想。现在,人们又希望通过解剖它,撬动沉重的高考改革,让它回归语言教育的本质。

Mad about English

除了新中国的前三十年曾经中断之外,一百多年来,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的地位从未动摇。

1862年京师同文馆建立,中国开始有系统专业的英语教育。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全国的中小学课堂外语课以英语课为主,自此英语融入中国的国民教育体系。

1954年,英语的第一外语地位被俄语取代,甚至被取消;1964年又因中苏关系恶化等因素得以恢复;“文革”到来后则再次陷入停顿。

延续至今的全民英语热,始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

从事高中英语教学31年的程鸣回忆,1977年恢复高考之初,只有报考外语专业才需加试英语。此后,英语分数比重由10%起逐年增加,1983年开始英语成绩按100%计入总分。英语也成为高考与语文、数学并列的中学教育三大基本科目。

1987年,在教育部推动下英语四、六级考试开始在大学中施行。大多数高校选择将四、六级成绩与学位证书挂钩。英语成为唯一一门必须从初中一直学到大学的课程。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2000年后,越来越多幼儿园开始引进英语教学。

不仅是课堂,1990年代后,随着出国留学不断升温,托福、雅思成为除中高考和公务员考试外被议论最多的考试,英语培训学校得以迅速发展。成立于1993年的新东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