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历史】南水北调,众口难调

从“人定胜天”的革命浪漫主义时代,到科学论证日趋严谨的今日,南水北调工程走过的坎坷并不比三峡工程少,争议从未停止,项目优化、调整从未中断,利益博弈和妥协也从未停歇。如今距离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之日只剩最后68天,而原定于2010年开建的西线工程,目前并无动工迹象。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廖钰娴

丹江口水库大坝下游,几条在坝底讨生活的小渔船。 (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图)

在工程开工的六年后,国务院才批准了可行性研究总报告,类似这种先建后批的“特例”在大型水利工程中比较罕见。

东线、中线建设亦有历史分歧。“长江委认为东线水污染严重,中线水量多、水质好,主张搞中线,而水利部更倾向于东线,因为东线距离短,投资少。”

建设资金是比工程“选择题”更关乎地方切身利益的博弈。“中央和地方数次博弈,争吵厉害”。

西线还在论证。在张基尧看来“只是时间问题”,而汪恕诚认为“大西线不需要、不可行、不科学”。

这是一项历时六十余年的国家工程,跨越大半个中国国土,一期投入近三千亿元,已远超三峡工程。

如今,南水北调中线、东线一期工程画上句号。

2002年12月27日开工,十年后的2013年9月10日,中线源头丹江口大坝加高工地上,已看不见工人身影,听不到塔吊轰鸣。这项南水北调标志性工程中,丹江口大坝提高至176.6米,丹江口水库也成为亚洲最大的人工湖。这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大坝加高工程。

在2013年汛期之后,这项跨世纪的国家工程将要实现最初的设想:一泓清水北送。

从“人定胜天”的革命浪漫主义时代,到科学论证日趋严谨的今日,南水北调工程走过的坎坷并不比三峡工程少,争议从未停止,项目优化、调整从未中断,利益博弈和妥协也从未停歇。

先建后批的“特例”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特例”。

在工程开工的六年后,2008年10月21日,国务院第32次常委会议才审议批准了《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总报告》。类似这种先建后批的“特例”在大型水利工程中比较罕见。

通常来说,只有完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技术实施设计等规定动作,工程方可开工,比如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等。

“整个南水北调工程就像一串联珠,由一连串的子项目单项工程串联起来。”2013年9月25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李夏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