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治污是把双刃剑——东线治水隐忧
绵延千里的东线,沿线企业、城市的污水,即便经过处理,看起来清澈,却依旧不能进入南水北调输水干线。这是南水北调工程确保水质的一道红线。为了南水北调,东线几百万居民,不得不学会与废水相伴。但这些废水在官方的表述中,有着意外的用场。
责任编辑:朱红军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廖钰娴
把废水留在身边
绵延千里的东线,沿线企业、城市的污水,即便经过处理,看起来清澈,却依旧不能进入南水北调输水干线。这是南水北调工程确保水质的一道红线。
“截污导流”成为其中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东线共计投资32.3亿元建设截污导流工程。
在江苏段,截住的废水经过处理和净化之后,经导流管道排入大海或长江,以此实现彻底的“清污分流”。
而在排海条件有限的山东却遭遇反弹。山东省南水北调办的一位官员说,有老百姓打电话过来抗议,“以为截住了,就把污染转移到我们这儿了”。
最终“截污导流”的提法改成了“截蓄导用”,显得更易接受些。从污水处理厂出来的中水被存入中水水库或者河道,一道闸门挡在南水北调干线之外。调水期,这些中水用于灌溉、景观或者厂矿回用;非调水期,闸门开启,倾入干线。
如果说江苏段是“将废水排出体外”,那么,山东段的办法则是“把废水留在身边”。
每天,山东济宁市污水处理厂的12万吨中水,高新区污水处理厂的7万吨中水,再不能直接排入南四湖,自然稀释,而是经过泵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李夏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