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审“敢于”不走过场 中国法院变革刑事审判

“案件破不了,诉不了,判不了,那就只有一个选择:疑罪从无。”以侦查为中心向以审判为中心转移,庭审实质化、去形式化,将是刑事审判下一阶段最显著的变革:贯彻“直接言词原则”,重要证人应出庭接受交叉询问。

责任编辑:苏永通 实习生 王胜男

2013年8月24日,薄熙来案庭审进入第三天,证人王立军出庭作证,并接受询问,公众得以见证两位曾经的风云人物的对话。 (CFP/图)

“案件破不了,诉不了,判不了,那就只有一个选择:疑罪从无。”

以侦查为中心向以审判为中心转移,庭审实质化、去形式化,将是刑事审判下一阶段最显著的变革:贯彻“直接言词原则”,重要证人应出庭接受交叉询问。

谈及未来要让庭审实质化、不走过场,最高法院院长周强几次脱稿谈到了薄熙来案。

死刑案件必须零差错,要用最高、最严格的证明标准,要经得起法律检验。未来死刑复核阶段法院将为没有委托律师的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

“杀人要越少越好”,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的这句讲话让多位聆听者印象深刻。2013年10月14日,一个可能影响未来中国刑事审判走向的重要会议,在北京京西宾馆悄然举行。

上半年的冤假错案,下半年的刘志军案、王书金案、曾成杰案、薄熙来案和夏俊峰案,2013年密集的法律事件,把中国法院推向了一次比一次高的风口浪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召开的第六次全国刑事审判工作会议,观察最高法院对当前和未来刑事审判做出怎样的反应,甚或改变,显得更有意味。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会议有三项内容值得关注:一是包括院长周强在内的三位最高法院高层讲话,向全系统强化无罪推定、疑案从无、审判居中的法治原则;二是就死刑案件的审理和死刑适用问题统一认识;三是下发了一份名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做好新时期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工作的意见》向法院系统征求意见,如果这份文件顺利通过,将成为未来几年法院刑事案件审判的最新依据。

来自刑法学界的七位学者应邀参加会议,接受采访的三位教授对会议给予非常高的评价,他们认可了官方报道中“里程碑意义”的表述。但他们同时谨慎地表示,新精神能否在接下来的法院审判中得到执行,仍需观察时日再作评价。况且,公安和检察院是否也能达成这样的观念共识,也是成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2)


回复

2013-10-29

以前在天涯看到一个法官发的贴,感觉说得很有道理。其实他们并不是不想司法独立,但他们也有苦难言啊。

回复

2013-10-29

关键是权利怎么制约,没有投票权都是空话,。。

2013-10-26

司法不独立,言论不自由,一起都是空谈,都是耍流氓。

回复

2013-10-28

渐变

回复

2013-10-28

提那么多敢于什么什么,敢于怎徉怎样,就有一个不敢提“司法独立”,通篇看来这一司法精髓就不敢讲出来。是党大还是法大?法律人应该知道我们面临的根本问题吧。

回复

2013-10-27

不相信中国的司法, 它的来源就是有问题的, 监督更是无稽之谈。 要公正那就是白日做梦。 上海的赵-民-华给它们贴上了一个永恒的商标。

回复

2013-10-27

我只看不说话,行不行?

回复

2013-10-27

看到国家对司法公正做出的努力,虽未臻至境,仍令人感动

回复

2013-10-27

法院院长由政府任免,在财政拿工资,就是说得天花乱坠也是百搭。

回复

2013-10-26

千秋功罪

回复

2013-10-26

司法不独立,言论不自由,一起都是空谈,都是耍流氓。

回复

2013-10-25

下面的法院会听的 只要上面足够坚定。谁不愿意保障自己的职业安全呢?

回复

2013-10-25

下面法院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