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林增平先生

林先生一生谦虚谨慎,忠厚仁慈,将自己一生心血倾注到教育事业上,培养了为数众多的史学英才,使湖南师大成为辛亥革命与湖湘文化研究的史学重镇。那里的师生,一提起林先生,没有一个不感念他学术之精深、人格之高尚的。

责任编辑:刘小磊

最近在网上检索,看到一则旧闻,报道数月前湖南师大在林增平教授去世20周年之际,他昔日的同事、学生举行追思会,隆重纪念这位著名学者。阅后,不胜感慨系之。林先生一生谦虚谨慎,忠厚仁慈,将自己一生心血倾注到教育事业上,培养了为数众多的史学英才,使湖南师大成为辛亥革命与湖湘文化研究的史学重镇。那里的师生,一提起林先生,没有一个不感念他学术之精深、人格之高尚的。

“要找林校长,更上一层楼”

我是1981年从人大清史所硕士研究生班毕业后,参加戴逸先生领导的《清代人物传稿》的编写组而认识林先生的。这在当时是个大项目,仅靠清史所的力量无法完成。于是,戴先生请了人民出版社分管史学的副社长林言椒通盘筹划,物色人才,组成了五人编委会,除戴林二位外,还有我们清史所的李文海及校外的林增平、苑书义。第一次编委会议1981年夏天于承德召开,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林先生。他穿着朴素,言语木讷,颇有些像乡下的教书先生。后来相处久了,才发现他满腹经纶,知识面广阔,有时说起话来风趣幽默,妙语连珠,引得大伙笑得前俯后仰。

上世纪80年代,大学教师的工资都比较低,但是,学术界风气却都很正派。《清代人物传稿》是国家社科基金补贴的重点项目,一年仅拨款一万元左右,除了请人代抄文稿、复印资料的手工费之外,几乎全都用于一年一度的审稿会议的开支,每年的项目经费都由我来结算,故颇知内情。所有参加此项工作的编委,都是义务组稿、改稿,十多年如一日,没有人在此项目中得到一分钱的报酬。林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李夏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