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纠结60年 被遗忘的北大荒

在中国东北角那片似乎被遗忘的黑土地上,114个国有农场顽强地以计划经济方式运行至今。农场与农工之间,土地权属纠纷、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越积越多,却囿于体制与财力之限而无力解决。三十多年来,黑龙江农垦始终在苦苦寻找着改变之道。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徐庭芳

2012年9月25日,北大荒,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二农场,一位种植户站在受灾倒伏的水稻田里。 (CFP/图)

在中国东北角那片似乎被遗忘的黑土地上,114个国有农场顽强地以计划经济方式运行至今。农场与农工之间,土地权属纠纷、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越积越多,却囿于体制与财力之限而无力解决。三十多年来,黑龙江农垦始终在苦苦寻找着改变之道。

在中国东北角那片似乎被遗忘的黑土地上,114个国有农场顽强地以计划经济方式运行至今。

2013年7月,大兴农场农工杨志国等来自6个农场的一百多位农工,就黑龙江农垦中的土地等问题向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综改办)申请行政复议。因为此前一年,综改办曾下发《关于开展国有农场税费改革专项检查的通知》。

当月,二十多位农工还在北京办了一场黑龙江农垦民生与法律问题研讨会。

这群农场农工来自北大荒,曾经的流放之地。他们的身份颇为诡异,既是农场职工,又是土地承包者。除了上交土地承包费之外,还得接受农场的各种计划方式的指令。而农场既承担着非生产人员的工资、农场职工的社会保障费用,又需要为部分政府职能出钱,总是收不抵支,而将许多负担事实上压在土地承包者也就是农工的肩上。

在北大荒,167万人都靠着这块黑土地吃饭。这里每年产出的粮食占全国的1/30,从这里运出去的粮食占全国各省粮食调出总量的1/4。但这里的114个国有农场与农工的矛盾冲突,近年来却有增无减。

从大锅饭到承包制

到了1983年,北大荒垦区农场开始小范围尝试家庭联产承包制。等到1984年结算的时候,王木存的承包小组赚了两万多元,这对于之前每月只有40元工资的王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北大荒第一批国营农场出现于1947年,在其早期建设者中,有王震率领的8.15万从朝鲜战场复原的转业官兵、被下放的“右派”,还有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54万知识青年。

1983年之前,各个农场完全遵循着国有企业的运行模式,有盈利上交国家,亏损由国家补贴。生产队是农场最小的生产单位,农场职工被分配在各个生产队里,由农场统一发工资。74岁的858农场职工王木存回忆说:“每天的工作由生产队队长统一安排,到了田间,发现活干不了,也不能回来。”

到了1983年,时代变了,安徽小岗村率先试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在全国铺开,北大荒垦区农场也开始小范围尝试家庭联产承包制。

王木存向生产队借了一台拖拉机、一台小型车,承包了2200亩地,带着全家5口人,组成一个承包小组。农场不给承包小组发工资,到秋收的时候,除了交“公粮”(即农业税)之外,每亩地交给农场17元租金。

等到1984年结算的时候,承包小组赚了两万多元,这对于之前每月只有40元工资的王木存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但经营不善的承包小组也比比皆是,于是出现了挂账现象。黑龙江农垦总局副巡视员刘锡荣曾在《关于黑龙江垦区家庭农场欠款挂账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垦区家庭欠款挂账由19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Ashley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3)


东方
回复

东方

2021-10-18

首先要感谢当年的部队,知青,创下这遍产业,现在的目的是要让有抱负的人来生产管理,不能让它们返回北大荒的过去模式。

回复

2014-11-27

是啊。

2013-12-06

那是我的家乡,存在着许多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感谢记者真实报道这些情况,希望能够引起关注。

回复

2014-09-15

任何劳动都得有劳动纪律,农场劳动自然有农场劳动的特点。 这种在旁观者看来不合理的规定制度,在中国任何角落任何行业都不会少。

回复

2014-03-29

农工转包土地在黑龙江垦区是客观存在的,《南方周末》的这篇报道质疑的是国营农场的土地制度,是对农垦体制的否定,

2013-12-23

看来没有一个真正种地的,都是纸上谈兵的.农村真的好吗?分的那点地还不够吃喝呢!为了孩子上学都去城里陪读,买楼,还房贷!想要好的生活就得多承包地.我就是黑龙江的,承包一公顷地就要一万.农场的交地税才五到七千以下不等.我们很多农村的都在他们说的农工手里承包地,他们什么也不干就赚三四千一公顷,还不算补贴.十多公顷就四五万甚至更多(因为他们也有口粮田,只交很少钱.)如果年景好就赚点钱 年头不好还可能赔钱.我很年都承包三十多公顷地,什么机械都有.可是种地投入太大,真的不能赚多少钱.地真的不想种了.比较起来,如果我是农场职工有多好,至少自己有那么多地! 牢骚话吧 !发了也没人看!

回复

2013-12-23

看来没有一个真正种地的,都是纸上谈兵的.农村真的好吗?分的那点地还不够吃喝呢!为了孩子上学都去城里陪读,买楼,还房贷!想要好的生活就得多承包地.我就是黑龙江的,承包一公顷地就要一万.农场的交地税才五到七千以下不等.我们很多农村的都在他们说的农工手里承包地,他们什么也不干就赚三四千一公顷,还不算补贴.十多公顷就四五万甚至更多(因为他们也有口粮田,只交很少钱.)如果年景好就赚点钱 年头不好还可能赔钱.我很年都承包三十多公顷地,什么机械都有.可是种地投入太大,真的不能赚多少钱.地真的不想种了.比较起来,如果我是农场职工有多好,至少自己有那么多地! 牢骚话吧 !发了也没人看!

回复

2013-12-06

那是我的家乡,存在着许多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感谢记者真实报道这些情况,希望能够引起关注。

回复

2013-10-14

农垦局和农场根本就是怪胎,应该一纸命令全部解散!

回复

2013-10-13

还是体制问题。这个社会,吃官饭的人太多。

回复

2013-10-13

新疆的也是 这种模式没有农业税了 但是 每亩地要交300-400的土地使用押金 种子 农药 地膜 全都要强行让你买规定的 唉……6

回复

2013-10-12

这是农垦总局抓住权力不放的结果,他们满足于自成体系,满足于小社会的模型,不然大批的管理人员怎么安排?

回复

2013-10-11

小编,你怎么没有说出他们一亩地的收入是多少呢?如果弄个1K亩,收入是多少呀?一亩地500RMB,便是一亩地可以产出1000KG玉米呀!!!这个收入是很高的了,也就是毛收入有个2100元(2.1元/kg)。 如果有机会我真的想去租个万亩田弄弄。。。。。

回复

2013-10-11

同属于农业,同样的承包经营,正是由于国家对农民与农工认识上误区、对农场与乡镇采取了完全不同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才导致本应代表农业先进性、示范性、集约型生产的农场步履艰难,些还不如农村和乡镇。

回复

2013-10-11

这里就不难分辨农场职工(含农工)同农村乡镇农民、干部们同工不同待遇的根本区别了!就事论事的说,农场农工的负担远大于乡镇农民,农场干部、职工的待遇同地方派驻农场政府工作人员的待遇根本没有可比性! 正是由于这些深层次原因,对国营农场的长期困扰,中央直属直供垦区的农场管理局都希望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样,在国家层面实现财政预算、投资计划、社会性管理与保障上,都能计划单列自成体系;地方垦区肯定没有这个条件,唯有降低身段,希望向乡镇看齐!

回复

2013-10-11

作为一名曾经在农垦工作多年,与国营农场有过深切交流的农垦人,看到这篇报道后,不得不说几句。 与农村或乡镇对比,农工与农民的区别在哪里?乡镇与农场的区别在哪里? 要弄清楚这些,建议南都报的新闻工作者,深入农场调查研究后,再做一次深入的报道,这里我提醒记者,先弄明白乡镇与农场的土地使用权性质,还要弄清楚乡镇与农场在财政核算体系与制度上的区别。 农民耕种的土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大都是小规模的人工种植,国家对农民种地不仅不用交税,而且还有各种名目的补贴,即便有些农民拿不到应有的补贴,但至少可以免交税费了,国家还明确了农村基层单位与乡镇基础建设、文教卫、公检法、党政群等各类社会服务开支与人员费用负担都是列入财政预算的,如果当地税源不足,地方财政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进入倒补,各类建设与维护费用也是通过财政预算解决。 但而农场的土地属于国有,农工种的地都是从农场规模租赁的,少则上百亩,多则成千上万亩,农业税也是减免的,但有土地租赁费免不了,且农场的土地租赁费是按农场的实际成本计算的。成本的高低还包括农场在承包土地的农药、化肥、抗灾、农田设施上投入多少。 这是因为国家对整个农垦系统实行的是自负盈亏的财政包干预算管理体制,仅省级财政每年安排部分财政退库预算,维持省级农场管理部门的人员工资与相关费用,而农场以下基层单位与分场的基础建设、文教卫、党政群、农林水技术服务等各类社会开支与人员(管理服务人员称为企业职工)费用负担,都要从土地(农工)承包费用中计提,仅仅当地政府派驻农场的具有行政管理与执法职能的机构不属农场管理与负担,而农场的所有税收都是按所属区域全额上交当地的,且对农场区域内的税费征收远大于这部分的支出。

回复

2013-10-11

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等到质变那一天才有解

回复

2013-10-11

地还是地主的,只是换了名头; 租子还是要交,只是换成了税,当然还多了费。

candy220524
回复

candy220524

2013-10-11

当权者怎么可能损害自己的利益呢

2013-10-11

历朝历代的农民,都是如此。与民生息,为民制产的精神不复存在。

candy220524
回复

candy220524

2013-10-11

农工要求的变革损害了当权者的利益

2013-10-10

好使的方案 鲜见来自当权者。为什么

回复

2013-10-11

历朝历代的农民,都是如此。与民生息,为民制产的精神不复存在。

回复

2013-10-10

好使的方案 鲜见来自当权者。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