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大火,一场并非必然的灾难
如果26间出租房是带有窗户的,如果相邻的印刷厂未堆放易燃品,如果整改措施能真正落实……17条生命是否还会消失?
如果26间出租房是带有窗户的,如果相邻的印刷厂未堆放易燃品,如果整改措施能真正落实……17条生命是否还会消失?
2月6日,台州市公安局举行新闻发布会称:黄岩特大火灾系人为纵火案件,并悬赏10万元请群众举报可疑线索。纵火嫌疑案犯为一青壮年男性,中等个子,头发可能已被烧焦。
火灾发生后,公安部专家组已经赶到现场进行火因调查。权威人士再次发出警示:春节将至,火患大于天。
9死5伤的浙江台州“12·3”大火后,大火再临这个城市。
两次灾难相隔仅60天———2007年2月4日凌晨,台州市黄岩区东城街道绿汀路224号一处2层的出租房内突然冒出火苗。烈焰迅速蔓延,吞没了整栋楼房。
17死6伤。
当天警方宣布:经初步调查,起火建筑为二层钢混框架结构,一层为临街商铺,二层为人员居住。房内居住者多为外来务工人员。
官方内部的一份材料显示,大火过火面积14间,其中15人丧命二楼,1楼死2人。死者中,男孩2人,成年女性8人,成年男性3人,另4人性别不清。
记者从权威渠道了解到,内部掌握的失踪人员名单,目前在20人左右。
大火中的勇敢男人
台州黄岩区澄江路和绿汀路交叉的十字路口。
浴火的建筑就伫立在那里。半空中,几十幅蓝白相间的塑料布从二层楼顶挂下来,盖住了整幢被烧毁的房子。风吹起来,塑料布哗哗作响。
可以确定的是,第一个着火的是女店主鲍丽丽所开的服装百货店。38岁的鲍带着儿子住在店里。她的房中,堆满了服装、鞋、被褥和被面等易燃的物品。火势迅速向周边扩散,先是东面比邻的鞋店,然后是西面的超市。最终,整个楼房开始冒起浓烟。
这是新兴的开发区,工厂遍布。西边的临街对面,就是开发区管委会。尚未睡去的人们很快发现了火情。在混乱而嘈杂的喊叫声中,楼上的住户几乎在同一时间被惊醒,开始了他们终生难忘的噩梦。
61岁的房东苏美凤夫妇,是最早的逃生者。由于住在最东边的三间房,紧靠着惟一的楼梯,他们的逃亡有惊无险。
“当天凌晨我起床小便后,一直没有睡。朦朦胧胧中,我听到楼下救火的喊声,然后是卷闸门被打开的声音。”苏美凤说,“火苗已经蹿了出来。”
但更多的人却没有那么幸运。42岁的向玉林,双手烧伤,现在躺在台州第一医院病床上。他的两旁,是比他更严重的病友———彭昌和何孔祥,他们的脸上,布满了水疱和伤痕。
男人们很快就逃出了。但更多的人发现:自己的妻子却仍然在烈火的包围中。
何孔祥回忆说,忙乱中,他从火海中寻找出路。冲到一半时,才想起他的妻子还在房屋内。但在回路上,这时火已经很大了。
“烟在底下,火在上面蹿。刺人的气味中,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了。直到后来靠窗的玻璃被火烧炸了。有新鲜空气进来,我清醒过来,跳到树上才讨了条命。”向玉林回忆说。向在当地的胜利塑料厂打工。为了救助妻子宋娇娥,在火灾中,两只手被严重烧伤。
两天前刚送走了妻子的彭昌,在救助老乡的过程中被烧伤。“我当时已经快跑到楼道上了,突然想起隔壁的那对祖孙”——5岁的小男孩和70多岁的老太太,都是他的老乡。
何、向、彭三人,最终都没有救出他们要救的人。
36岁的范非夫妇,是在何孔祥之前最后一对活着逃出火场的幸运儿。他们没有受到任何烫伤。初中毕业的范非说,儿时他无意中从一本小人书上看到的一句宣传语,最后救了他的命。
“家里起火不要怕,大人小孩顺地爬”。范非轻声念着,似乎回到了两天前的那夜,兴奋而充满恐惧。
当他明白他们已陷入一场可怕的火灾中时,烈火和浓烟到处都是,已无任何退路。
幸好这位年轻人是游泳好手。他先是在底下吸了口气,“蹲下来,才有空气。”范非说。他先是一口气憋着,拽了老婆疯狂地往楼梯口跑,大概10多秒钟后,到了烟比较淡的地方,又继续吸了口气,就这样,憋一口气跑一段,直到街上。
这时,现场已经乱成了一片。“哭的哭,叫的叫。两个男的,一胖一瘦,全都跪到了地上,在地上不断拍打着哭,叫老婆的名字。”范非回忆说。那一刹那,他听到了隔壁住着的5岁男孩凄厉的尖叫声。
出租房之痛
让生还者们无法原谅的是房东汪行德,63岁,黄岩本地人。目前,他与妻子苏美凤都已被警方控制。
这些房屋是他在1986年在黄岩第三建筑公司任职时用的,“原来是仓库,放建筑工具。当时因为批地要求以厂矿名义,才注册了鹏星塑料厂这个个体企业。”汪行德说。工厂的法定代表人就是他本人。
记者在一份1993年的申请表中看到,这个本应设计成生产日用塑料用品的厂房,总建筑面积为1150平方米,设计的用途分别为:车间500平方米、仓库400平方米、辅助用房100平方米、办公用房150平方米。
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实际的情况,却与此相差甚远———
一楼,汪氏夫妇共隔出了12间店面供出租。汪氏夫妇和多位房客说,一楼店面因为楼层高,租房开店的人用木板又加构了一层“阁楼”,用于住宿。开服装店的鲍丽丽当时就带着自己的儿子,住在店中。
二楼的房子,则被三合板隔成了6个大间和26个小房间。二楼东面靠澄江路的三间,由汪氏夫妻自住。靠绿汀路方向的南三间,则租给了后门的印刷厂当办公室。26个小房间,租给在黄岩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
致命的是,在这些小房间里,19间没有窗户。而有窗户的7个房间中,也有5个被装上了防盗窗,只剩下2个可以跳出去。
起火时,除了4间由于原来的房客腾空尚未出租外,二楼的“其中20间租给了打工夫妻,1间住着两个女子,另1间,则是一个祖母带着5岁的孙子”。
一楼的店面房月租金,2006年后升到了1000元。而二楼的房间,带窗户的是120元,没有窗户的为100元,水电费自理。苏美凤承认,仅此一项,夫妻俩每年就能坐收租金15万元以上。
而仅1米宽的过道上布满了电线,像蜘蛛网一样。以每家一台电视机一盏灯保守计算,房间里至少有50个以上的接线头。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在火灾发生后,《温岭日报》刊文称:《两间民房竟住了120多人出租房安全不容忽视》———一座外面看似3层的二间民房,经房主更改成5层,并用木板隔成小间62间,出租给120多位外来民工,成为蕴藏重大火灾隐患的“民工旅馆”。
印刷厂扩大悲剧
和出租房紧挨着的,是一个印刷厂。从大火中幸运逃生的人们坚持认为,这个印刷厂的存在,直接扩大了他们的悲剧。
工人们所指责的印刷厂,紧靠着7号房间的通道拐角处下面。“一个铁架搭成的塑料棚子。棚子的下面,就是印刷厂。”42岁的湖南民工向玉林说。印刷厂平时加班到午夜12点,机器开动的声音,一直都伴着他入眠——起火时,工人们应刚下班不久。
由于堆满了纸板和印刷的颜料,那个地方最后着火,火势却最为猛烈,终成大灾。
此时,电已经断了,火场中的人们慌成一团。失去了方向感的民工们,根本不知道哪里才是他们的活路。在无头苍蝇般地奔跑不久后,更多的人被烟熏昏,直接死在了楼上的通道上。
一位街上的现场目击者回忆说,有6人最后选择了跳楼,但结果仍然死了3人。“有个女的,楼下喊她跳跳跳,她不敢。硬是看见她头发烧着了。然后整个身体倒下。”
整改不停,大火不断
家庭工厂发达、流动人口众多的台州温州地区,似乎一直是大火频顾的地方。而位于台州市区的黄岩更是重灾区。
一份黄岩市政府的文件显示,2005年6月17—29日,共发生9起火灾。而家庭作坊式的加工点和一些规模小、管理乱的企业居多,是火灾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后,政府布置了大规模的检查,重点是服装、鞋帽、橡胶、塑料、木制工艺品、彩灯、印刷、纸箱包装、家具行业等人员密集型企业以及城郊接合部等容易滋生“三合一”企业的区域、场所。
2006年11月14日,在“2·4”大火前,黄岩区再次发生火灾。浙江济民制药有限公司一号车间过火面积约3000平方米,被烧毁的有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台州日报》当年11月17日报道:火灾发生后,“黄岩区委、区政府立即成立事故处理领导小组。黄岩区召集了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火灾现场会和全区消防安全紧急会议,迅速行动起来。但12月3日早晨,与黄岩同处台州的温岭再次发生大火。温岭市泽国镇商城路12、14号民房发生火灾。火灾过火面积约300平方米,9死5伤。
根据1月9日温岭市人民政府网的报道,由于“台州市在2006年里发生火灾多起,共有35人死亡,1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70万元,造成了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消防安全工作形势非常严峻”,2007年1月8日,台州市刚刚召开过台州市消防安全工作视频会议。
会上,台州市长张鸿铭要求抓5个重点,即加强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管理,加强出租私房的安全监管,加强党代会、春节期间的安全监督工作,加强夜间火灾的防护工作,以及加强对家用电器中的安全隐患进行检查。
但现在看来,这些初衷甚好的整改措施,如何在基层得到很好的落实,催人思考。(文中范非为化名)
2月6日,台州市公安局举行新闻发布会称:黄岩特大火灾系人为纵火案件,并悬赏10万元请群众举报可疑线索。纵火嫌疑案犯为一青壮年男性,中等个子,头发可能已被烧焦。
火灾发生后,公安部专家组已经赶到现场进行火因调查。权威人士再次发出警示:春节将至,火患大于天。
9死5伤的浙江台州“12·3”大火后,大火再临这个城市。
两次灾难相隔仅60天———2007年2月4日凌晨,台州市黄岩区东城街道绿汀路224号一处2层的出租房内突然冒出火苗。烈焰迅速蔓延,吞没了整栋楼房。
17死6伤。
当天警方宣布:经初步调查,起火建筑为二层钢混框架结构,一层为临街商铺,二层为人员居住。房内居住者多为外来务工人员。
官方内部的一份材料显示,大火过火面积14间,其中15人丧命二楼,1楼死2人。死者中,男孩2人,成年女性8人,成年男性3人,另4人性别不清。
记者从权威渠道了解到,内部掌握的失踪人员名单,目前在20人左右。
大火中的勇敢男人
台州黄岩区澄江路和绿汀路交叉的十字路口。
浴火的建筑就伫立在那里。半空中,几十幅蓝白相间的塑料布从二层楼顶挂下来,盖住了整幢被烧毁的房子。风吹起来,塑料布哗哗作响。
可以确定的是,第一个着火的是女店主鲍丽丽所开的服装百货店。38岁的鲍带着儿子住在店里。她的房中,堆满了服装、鞋、被褥和被面等易燃的物品。火势迅速向周边扩散,先是东面比邻的鞋店,然后是西面的超市。最终,整个楼房开始冒起浓烟。
这是新兴的开发区,工厂遍布。西边的临街对面,就是开发区管委会。尚未睡去的人们很快发现了火情。在混乱而嘈杂的喊叫声中,楼上的住户几乎在同一时间被惊醒,开始了他们终生难忘的噩梦。
61岁的房东苏美凤夫妇,是最早的逃生者。由于住在最东边的三间房,紧靠着惟一的楼梯,他们的逃亡有惊无险。
“当天凌晨我起床小便后,一直没有睡。朦朦胧胧中,我听到楼下救火的喊声,然后是卷闸门被打开的声音。”苏美凤说,“火苗已经蹿了出来。”
但更多的人却没有那么幸运。42岁的向玉林,双手烧伤,现在躺在台州第一医院病床上。他的两旁,是比他更严重的病友———彭昌和何孔祥,他们的脸上,布满了水疱和伤痕。
男人们很快就逃出了。但更多的人发现:自己的妻子却仍然在烈火的包围中。
何孔祥回忆说,忙乱中,他从火海中寻找出路。冲到一半时,才想起他的妻子还在房屋内。但在回路上,这时火已经很大了。
“烟在底下,火在上面蹿。刺人的气味中,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了。直到后来靠窗的玻璃被火烧炸了。有新鲜空气进来,我清醒过来,跳到树上才讨了条命。”向玉林回忆说。向在当地的胜利塑料厂打工。为了救助妻子宋娇娥,在火灾中,两只手被严重烧伤。
两天前刚送走了妻子的彭昌,在救助老乡的过程中被烧伤。“我当时已经快跑到楼道上了,突然想起隔壁的那对祖孙”——5岁的小男孩和70多岁的老太太,都是他的老乡。
何、向、彭三人,最终都没有救出他们要救的人。
36岁的范非夫妇,是在何孔祥之前最后一对活着逃出火场的幸运儿。他们没有受到任何烫伤。初中毕业的范非说,儿时他无意中从一本小人书上看到的一句宣传语,最后救了他的命。
“家里起火不要怕,大人小孩顺地爬”。范非轻声念着,似乎回到了两天前的那夜,兴奋而充满恐惧。
当他明白他们已陷入一场可怕的火灾中时,烈火和浓烟到处都是,已无任何退路。
幸好这位年轻人是游泳好手。他先是在底下吸了口气,“蹲下来,才有空气。”范非说。他先是一口气憋着,拽了老婆疯狂地往楼梯口跑,大概10多秒钟后,到了烟比较淡的地方,又继续吸了口气,就这样,憋一口气跑一段,直到街上。
这时,现场已经乱成了一片。“哭的哭,叫的叫。两个男的,一胖一瘦,全都跪到了地上,在地上不断拍打着哭,叫老婆的名字。”范非回忆说。那一刹那,他听到了隔壁住着的5岁男孩凄厉的尖叫声。
出租房之痛
让生还者们无法原谅的是房东汪行德,63岁,黄岩本地人。目前,他与妻子苏美凤都已被警方控制。
这些房屋是他在1986年在黄岩第三建筑公司任职时用的,“原来是仓库,放建筑工具。当时因为批地要求以厂矿名义,才注册了鹏星塑料厂这个个体企业。”汪行德说。工厂的法定代表人就是他本人。
记者在一份1993年的申请表中看到,这个本应设计成生产日用塑料用品的厂房,总建筑面积为1150平方米,设计的用途分别为:车间500平方米、仓库400平方米、辅助用房100平方米、办公用房150平方米。
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实际的情况,却与此相差甚远———
一楼,汪氏夫妇共隔出了12间店面供出租。汪氏夫妇和多位房客说,一楼店面因为楼层高,租房开店的人用木板又加构了一层“阁楼”,用于住宿。开服装店的鲍丽丽当时就带着自己的儿子,住在店中。
二楼的房子,则被三合板隔成了6个大间和26个小房间。二楼东面靠澄江路的三间,由汪氏夫妻自住。靠绿汀路方向的南三间,则租给了后门的印刷厂当办公室。26个小房间,租给在黄岩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
致命的是,在这些小房间里,19间没有窗户。而有窗户的7个房间中,也有5个被装上了防盗窗,只剩下2个可以跳出去。
起火时,除了4间由于原来的房客腾空尚未出租外,二楼的“其中20间租给了打工夫妻,1间住着两个女子,另1间,则是一个祖母带着5岁的孙子”。
一楼的店面房月租金,2006年后升到了1000元。而二楼的房间,带窗户的是120元,没有窗户的为100元,水电费自理。苏美凤承认,仅此一项,夫妻俩每年就能坐收租金15万元以上。
而仅1米宽的过道上布满了电线,像蜘蛛网一样。以每家一台电视机一盏灯保守计算,房间里至少有50个以上的接线头。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在火灾发生后,《温岭日报》刊文称:《两间民房竟住了120多人出租房安全不容忽视》———一座外面看似3层的二间民房,经房主更改成5层,并用木板隔成小间62间,出租给120多位外来民工,成为蕴藏重大火灾隐患的“民工旅馆”。
印刷厂扩大悲剧
和出租房紧挨着的,是一个印刷厂。从大火中幸运逃生的人们坚持认为,这个印刷厂的存在,直接扩大了他们的悲剧。
工人们所指责的印刷厂,紧靠着7号房间的通道拐角处下面。“一个铁架搭成的塑料棚子。棚子的下面,就是印刷厂。”42岁的湖南民工向玉林说。印刷厂平时加班到午夜12点,机器开动的声音,一直都伴着他入眠——起火时,工人们应刚下班不久。
由于堆满了纸板和印刷的颜料,那个地方最后着火,火势却最为猛烈,终成大灾。
此时,电已经断了,火场中的人们慌成一团。失去了方向感的民工们,根本不知道哪里才是他们的活路。在无头苍蝇般地奔跑不久后,更多的人被烟熏昏,直接死在了楼上的通道上。
一位街上的现场目击者回忆说,有6人最后选择了跳楼,但结果仍然死了3人。“有个女的,楼下喊她跳跳跳,她不敢。硬是看见她头发烧着了。然后整个身体倒下。”
整改不停,大火不断
家庭工厂发达、流动人口众多的台州温州地区,似乎一直是大火频顾的地方。而位于台州市区的黄岩更是重灾区。
一份黄岩市政府的文件显示,2005年6月17—29日,共发生9起火灾。而家庭作坊式的加工点和一些规模小、管理乱的企业居多,是火灾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后,政府布置了大规模的检查,重点是服装、鞋帽、橡胶、塑料、木制工艺品、彩灯、印刷、纸箱包装、家具行业等人员密集型企业以及城郊接合部等容易滋生“三合一”企业的区域、场所。
2006年11月14日,在“2·4”大火前,黄岩区再次发生火灾。浙江济民制药有限公司一号车间过火面积约3000平方米,被烧毁的有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台州日报》当年11月17日报道:火灾发生后,“黄岩区委、区政府立即成立事故处理领导小组。黄岩区召集了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火灾现场会和全区消防安全紧急会议,迅速行动起来。但12月3日早晨,与黄岩同处台州的温岭再次发生大火。温岭市泽国镇商城路12、14号民房发生火灾。火灾过火面积约300平方米,9死5伤。
根据1月9日温岭市人民政府网的报道,由于“台州市在2006年里发生火灾多起,共有35人死亡,1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70万元,造成了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消防安全工作形势非常严峻”,2007年1月8日,台州市刚刚召开过台州市消防安全工作视频会议。
会上,台州市长张鸿铭要求抓5个重点,即加强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管理,加强出租私房的安全监管,加强党代会、春节期间的安全监督工作,加强夜间火灾的防护工作,以及加强对家用电器中的安全隐患进行检查。
但现在看来,这些初衷甚好的整改措施,如何在基层得到很好的落实,催人思考。(文中范非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