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要钱,玉溪“造城计”

城市综合体是近年来地方政府热衷的一种造城模式,可以有效拉动消费、炒热地皮,但耗资巨大、开发周期长。为了响应云南省打造城市综合体的号召,玉溪市财政虽然捉襟见肘,但仍然强力推进城市建设,甚至不惜拆掉被当地人称作“白宫”的市委市政府白色大楼。

责任编辑:舒眉 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张玉洁

玉溪老市委大楼已经被拆除了一半。 (陈宁一/图)

为了响应云南省打造城市综合体的号召,玉溪市财政虽然捉襟见肘,但仍然强力推进城市建设,甚至不惜拆掉市委大楼。

2013年7月,云南省向全省各地下发了一份文件——《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力争五年内全省规划建设100个以上综合度高、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综合体”。

玉溪市提前两个月就动手了。5月12日,红塔区政府将一份《关于玉溪新天地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的通告》发放到拆迁户手中。

拆迁范围约227亩,由四个地块构成,几乎囊括市委市政府办公、居住区。不单住房,被当地人称作“白宫”的市委市政府白色大楼也在拆迁范围之内。

城市综合体是近年来地方政府热衷的一种造城模式,通过打造一个容纳住宅、商业、娱乐等多种功能的“城中之城”,可以有效拉动消费、炒热地皮,但耗资巨大、开发周期长。

“城市综合体能创造就业、增加GDP,是创造政绩的不二选择。但一个100万平方米的综合体,就需要30万到50万的高消费人群支持。目前,昆明都只能支撑5个。”一位参与云南多个城市综合体开发的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因为政府命令,城市综合体正向云南更为落后的地区蔓延。

财政捉襟见肘

除了新天地城市综合体,玉溪还计划建两个城市综合体,总投资达到205亿。

2013年8月,玉溪在聂耳大剧院召开市委工作会议。多名参会者证实,2012年底从昆明市长调任而来的玉溪市委书记在会上声称,“我在昆明任职5年零3个月,为昆明赚了五百多亿,昆明市财政贷款一千五百多亿。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把三个城市综合体建成,能解决8000到1万就业岗位。为此,有些骂声。我是不怕骂的。”

不过,虽有雄心,他们却不得不面对缺钱的现实。

2013年以前,玉溪城市支出主要是扩大城区范围,例如做聂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1)


回复

2013-11-08

脑袋发热!

回复

2013-10-12

山高人为峰

回复

2013-10-09

政府有何权利限制房屋产权所有人转让买卖房屋,随意行政、滥用权力何时休。法治中国之路何其长啊!

回复

2013-09-29

真实体现,说出了真象,支持!

回复

2013-09-29

gei li

回复

2013-09-29

简单地说就是政府胡日鬼

回复

2013-09-28

云鹤的回复很有思路

回复

2013-09-28

政府太牛了,征地是政府官员得到好处,赚了不少钱,上到县长,下到村干部,组长,组里的强势人物。P民靠边站,在湖南衡东县就是这样的情况,我想在哪里都一样。强者的天下,不服就打,没办法要想好的生活需要钱啊!

回复

2013-09-27

政绩,就为了政绩!政绩,就为了政绩!

回复

2013-09-27

    而财政体制的收入一般是看不到的。玉溪市财政难就难在上缴的多、转移得到的少。玉溪财政在体制方面的均衡性转移支付收入、工资性转移支付收入、税返基数收入、卷烟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等体制收入是云南省相对最少的;社会保障、民生和教育方面的政策性转移支付收入,如玉溪师院的经费保障、城市医保、农村低保、小学生营养餐补助等也是标准最低的,这些差额都得靠玉溪财政自己出,能不借钱要钱吗?能不捉襟见肘吗?要钱借钱根本就是被体制政策逼出来的,是体制造成的。再说了,“跑步进京”也不是云南更不是玉溪的发明,8月份才听说、9月份就被“南方周末”告,还不知道怎么“跑步进京”、跑什么?就又不对了。还是坐等天上掉馅饼的好,不用担当,没有责任,无需发展。玉溪人民需要敢担当、有作为的领导。不然,回家种红薯去吧!     真希望陈先生这样的有识之士来帮助玉溪破解财政体制难题,多一些意见、建议和鼓励,少一些冷嘲热讽和挖苦,发展才是硬道理,只要不违法,借钱要钱何错之有。批评、虚心使人进步,但不要把玉溪的责任推给上级,更不要牵扯他省他市。     相信正义、良知、爱心、理性的关怀一定能帮助玉溪跟上“中国梦”的节拍。           野鹤 2013.9.26 17:00

回复

2013-09-27

    的,吃上一个玉溪现在的“励志橙”,再了解一下它的名字何来,我相信没有不肃然起敬的,这一时期玉溪的财政收入、支出和对上级缴纳的贡献,在全省都是除昆明市以外的第一位的。这是玉溪的骄傲,也是“玉溪有钱”说的根由。 然而,近20年过去了,玉溪财政“捉襟见肘”被人笑了,羞人吗?不羞!“借钱要钱”被人拿来说事了,困难吗?太困难了!玉溪不羞是因为2012年玉溪的财政总收入是403亿,而玉溪自己的公共预算收入只有90.2亿,差额去哪了呢?简单说就是上缴作贡献了。2013年的贡献还会比2012年多,2012年、2013年玉溪财政总收入和上缴贡献数仍然和20年前一样,仍然是全省第二位,所以玉溪不羞。玉溪困难是因为玉溪的财政支出不仅早已不是全省第二位,而且已经保不住2012年的排位,2013年1-8月已经掉到了临沧、楚雄的后面,位居云南第十位,如果按人口规模计算相当于云南省倒数第二位,玉溪后面就只有个保山市了,如果对玉溪的财政体制、财政政策再不改变,2014年玉溪的支出将被保山市超过成为全省倒数第一。玉溪财政能不难吗?能不捉襟见肘、能不借钱要钱吗? 借钱要钱并不能说明财政问题,更不能代表经济问题。美国年年借钱,中国年年在发国债,云南省2012年财政收入1338亿,支出却是3573亿,全省16个州市的财政收入数都小于支出数,都可以说是财政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吗?财政问题根本是个收支平衡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收入减支出。财政报告资料里出现的预算收入,主要是指税收收入,

回复

2013-09-27

玉溪财政捉襟见肘不假 ——读9月16日《南方周末》报有感 很欣慰能在全国发行的《南方周末》上看到“玉溪财政捉襟见肘”的报道,终于有人帮玉溪说句公道话了,否则大家都捧玉溪“有钱”,不知情的甚至别有用心的也跟着说“有钱”,听取来有点和“中国威胁论”的味道如出一辙,这样下去玉溪真的死定了。作为玉溪人,在这一点上应该好好感谢陈先生秉承了《南方周末》的“正义、良知、爱心、理性”宗旨。感谢陈先生对玉溪人民的关心和厚爱。不过,玉溪财政的捉襟见肘却并非陈先生所说的“大量城市建设让玉溪财政入不敷出”,而应该是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让玉溪财政入不敷出。因为在全国“公共财政”的框架内,除涉及民生和环保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保项目外,经营城市都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资金运作的,如陈先生在“解围的办法”中所说的融资和发绩两种方式就是对玉溪财政捉襟见肘与强力推进城市建设二者必须联系或因果关系的否定。 玉溪地处滇中,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后,1994年以前实行的是如同土地承包一样的财政包干体制,除包干上缴的财政收入基数外,余下的财政收入都是地方政府的,那一时期玉溪的党委政府和老百姓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以烟草产业成就了玉溪乃至全省的经济和财政地位,其间的争议、怀疑、嘲讽如果是有“正义、良知、爱心、理性”的“老”记者,相信他们不会忘记,如果是年轻

回复

2013-09-27

哎,有这些钱还是好好改善民生吧

回复

2013-09-27

是中央政府规范招商秩序的时候了,应出台地方政府招商法,避免无序竞争和过度使用行政资源招商,对违法招商者严惩。

回复

2013-09-27

政府过度的投资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没有人反思,也没有人试着去改进,有的只是盲目跟进。

回复

2013-09-27

各地都在搞招商,招商害死人。多少年前央视就报道过批判过招商,现在却愈演愈烈。政府要转变职能为什么这么难?

回复

2013-09-27

hhhhhhhhhhhhhhhhh

回复

2013-09-27

政绩,就为了政绩! 昆明拆了那么多城中村,现在到处废墟一片。 搞什么道路绿化,拔了又栽,栽了又拔。

回复

2013-09-26

建筑物是有使用年限的,普通的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都有五十年。许多地方的建筑物都“短寿”了,建成十多年或不到十多年的房子好端端一拆了之,巨大的社会财富变为一堆建筑垃圾。如果城市越建越大、楼房越建越高、道路越来越宽,而在城市里的人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显然这样的城市建设不是“以人为本”。

回复

2013-09-26

现在的当官的人啊!想想好人民的苦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