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还要走红毯?太可怕了 “中德作家论坛”有点尴尬

面对隆重的歌舞表演、被媒体重重包围的红毯,中国作家处之淡然,德语作家们却惊慌失措。莫言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话筒塞到克莱谢尔面前,她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德国作家们完全不能理解的是:中国居然有“作协”这样的机构。

责任编辑:朱晓佳 李晓婷 实习生 龙健

论坛现场,中德作家戴着同声传译耳机,分席而坐。莫言并不容易接近,君特·格拉斯、赫塔·穆勒这些德国文坛“众神”也没有到来。但中德作家都表示理解:“第一次嘛。” (社科院外文所供图/图)

面对隆重的歌舞表演、被媒体重重包围的红毯,中国作家处之淡然,德语作家们却惊慌失措。莫言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话筒塞到克莱谢尔面前,她结结巴巴,语无伦次。

德国作家们完全不能理解的是:中国居然有“作协”这样的机构。

摄像机对准乌尔苏拉·克莱谢尔,照相机闪光灯也闪个不停,把这位德国作家吓坏了。

2013年9月1日,由社科院外文所、柏林文学研究会(LCB)联合主办的“中德作家论坛”开幕。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中德作家论坛。当日,主办方特意安排了一场欢迎晚宴。

论坛主办方显然花了心思,中方邀请了莫言、贾平凹、劳马、刘震云、阎连科、李洱、苏童、毕飞宇……他们的画像放在会堂的左侧,莫言一走出来,会场响起了掌声。

面对隆重的歌舞表演、被媒体重重包围的红毯,中国作家处之淡然,德语作家们却惊慌失措。莫言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话筒塞到克莱谢尔面前,她结结巴巴,语无伦次。

“我是作家,不是明星。在德国我们从不这样,这太可怕了。”克莱谢尔事后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开幕那天,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站上讲台,向大家许诺:这将是场“互相凝视、互相发现”的交流。但不久,德国作家舍尔克·法塔就失望地发现,他根本没机会与莫言“凝视”——两天的论坛,莫言只出席了两次:一个早晨和一个晚上。

“莫言就像个神一样。”法塔对南方周末记者感慨,“见到他我才知道,想跟他说句话,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论坛后有一天参观游玩时间,法塔决定在长城上找机会和莫言好好谈谈——就像论坛手册上写的那样:“在大自然中自由漫谈”。但他随即又一次失望:只有两位女作家一起去了“大自然”——方方和金仁顺。

中国人也不满意,他们盼望的德国文坛众“神”并没有出现。“君特·格拉斯85岁了,他飞不动了。马丁·瓦尔泽本来要来的,可惜生病了。赫塔·穆勒讨厌社交,她不喜欢这种场合……”LCB主席雅内茨基摊摊手,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

没有多少中国人知道克莱谢尔、法塔,以及前来参加论坛的另外八位德语作家——尽管在欧洲,他们都是得过德国国家图书奖、毕希纳奖、柏林文学奖等奖项的“熟面孔”。

即便是中国作家们,对他们也知之甚少。论坛上,有人问张悦然最喜欢哪位德语作家,张悦然欣然答道:“写《香水》的。”十位德语作家相当震惊。《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的作者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位1980年代后期昙花一现的流行文学创作者,根本不登大雅之堂。

“这只是第一步。中德作家论坛才刚刚开始,以后会好的。“法塔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至少见到他们的面孔了。我想要和我的中国同行谈话、不停地谈话。我很好奇,作为一个中国作家,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他居然问一个外国人,这是不是真的

一定程度上,决定哪些当代德语作家有机会在中国成为“熟面孔”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卡夫卡小说全集》主编韩瑞祥。他的另一个身份是LC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