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面临的十个挑战
我们期待,万钢能成为“中国的布什”,但成为“中国的布什”之前,我们先给他梳理出他可能面临的十个挑战。
在美国,有一位“布什”很受人尊重,他就是被誉为“美国世纪的工程师”的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布什发明了当时功能最强大的模拟计算机,参与创建多个技术型企业,曾担任麻省理工学院副校长,在二战中领衔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局。他给美国总统罗斯福撰写过划时代的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在原子弹、硅谷和互联网领域,都有这位科学管理者和科学思想者的贡献。万钢搞过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研究,有在德国奥迪公司任职的经历,做过同济大学校长。我们期待,万钢能成为“中国的布什”,但成为“中国的布什”之前,我们先给他梳理出他可能面临的十个挑战。
科技体制改革 2006年1月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随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出台。中国的科技发展迎来前所未有之良机,但如何消除中国科技体制的多年积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措施,顶住既得利益阶层的压力,推动纲要落实,是万钢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科技部部长职责的重中之重。
科技立法 目前,科学技术进步法正处于修订之中。除了这部重要法律之外,推动科技进步还需要制定和修订其它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科技部的职责之一是“研究提出制定科学技术法律、法规的建议”。如何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并与全国人大和法律界人士沟通,是万钢的必修课。
企业自主研发 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如何促进中国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已被列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头等大事。吴敬琏曾撰文,政府的创新政策不应只着重于“抓”某些重大技术突破,也不应根据“高科技含量”指标“认定”应予补贴资助的企业,而首先应该着眼于鼓励公平竞争,通过减少形形色色的寻租机会,使企业只能通过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等获取利润。与前几任不同,万钢在企业界摸爬滚打多年,但愿他能交出不俗的答卷。
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 2004年,英国首相布莱尔的首席科学顾问金大卫(David King)曾以各国科学家发表高引用率论文数量为主要指标,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布了一份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中国在这个反映基础研究实力的排行榜上仅位列第19名。长期以来,中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有限,并缺乏十分有效的激励科学发现的机制。此外,癌症防控、食品安全等公益型研究也一度被忽视。万钢肯定清楚,没有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将成为无源之水。没有公益型研究,科学技术何以造福民生。
合作机制建设 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并非科学技术部一个部门所能左右。部委之间的合作沟通成本过高,造成了科技资源的重复投入和巨大浪费,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执行效果也大打折扣。如何与各个部委以及地方政府部门协调,是万钢不得不为之事。中国的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国际合作,科技部还加入了“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等耗资巨大的国际合作计划。如何完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的评估和管理机制,也是摆在万钢面前的课题。
文化创新 发现号航天飞机失事后,有人批评美国宇航局的文化出现了问题。如果万钢能够切实鼓励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和相互促进,鼓励科学技术界内外的思想自由和碰撞,无疑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幸事。
科技普及 2007年1月,科技部与中宣部等机构联合推出了《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不让“若干意见”成为一纸空文,还有赖于万钢和同仁们的努力。知情的公众,有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公众,是创新型国家的公众基础,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科研经费合理分配 “十一五”期间,财政部对科学技术投入的增幅将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对万钢来说,在科研经费分配中必须坚决采用国际通行的“竞争优胜机制”,同时接受科技界、新闻界以及其他各界人士的公开监督,或许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选择。
科研诚信建设 科技界存在的种种学术不端行为,一直为有识之士深恶痛绝。2006年11月,科技部颁发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并成立了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在科研诚信建设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先行一步,先后处理和公开了多起与科学基金有关的学术不端事件。在万钢的领导下,科技部将有何作为,令人瞩目。
推动反腐 近年来,中国科研经费不断增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经费直接掌握在科技部手中。但科研经费分配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都有待提高,在科技部网站甚至很难查到各项科研经费的决策依据和具体流向,科技界内部一些科研经费申请的评审也多遭诟病。万钢当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为鉴,对各级官员的权力进行制约,让科技部的各个办事环节能更加公正和透明,切实推行反腐倡廉建设。而民主党派出身的万钢,如何与科技部党组和纪检部门配合,对他也是一个考验。
科技体制改革 2006年1月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随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出台。中国的科技发展迎来前所未有之良机,但如何消除中国科技体制的多年积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措施,顶住既得利益阶层的压力,推动纲要落实,是万钢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科技部部长职责的重中之重。
科技立法 目前,科学技术进步法正处于修订之中。除了这部重要法律之外,推动科技进步还需要制定和修订其它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科技部的职责之一是“研究提出制定科学技术法律、法规的建议”。如何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并与全国人大和法律界人士沟通,是万钢的必修课。
企业自主研发 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如何促进中国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已被列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头等大事。吴敬琏曾撰文,政府的创新政策不应只着重于“抓”某些重大技术突破,也不应根据“高科技含量”指标“认定”应予补贴资助的企业,而首先应该着眼于鼓励公平竞争,通过减少形形色色的寻租机会,使企业只能通过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等获取利润。与前几任不同,万钢在企业界摸爬滚打多年,但愿他能交出不俗的答卷。
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 2004年,英国首相布莱尔的首席科学顾问金大卫(David King)曾以各国科学家发表高引用率论文数量为主要指标,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布了一份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中国在这个反映基础研究实力的排行榜上仅位列第19名。长期以来,中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有限,并缺乏十分有效的激励科学发现的机制。此外,癌症防控、食品安全等公益型研究也一度被忽视。万钢肯定清楚,没有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将成为无源之水。没有公益型研究,科学技术何以造福民生。
合作机制建设 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并非科学技术部一个部门所能左右。部委之间的合作沟通成本过高,造成了科技资源的重复投入和巨大浪费,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执行效果也大打折扣。如何与各个部委以及地方政府部门协调,是万钢不得不为之事。中国的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国际合作,科技部还加入了“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等耗资巨大的国际合作计划。如何完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的评估和管理机制,也是摆在万钢面前的课题。
文化创新 发现号航天飞机失事后,有人批评美国宇航局的文化出现了问题。如果万钢能够切实鼓励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和相互促进,鼓励科学技术界内外的思想自由和碰撞,无疑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幸事。
科技普及 2007年1月,科技部与中宣部等机构联合推出了《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不让“若干意见”成为一纸空文,还有赖于万钢和同仁们的努力。知情的公众,有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公众,是创新型国家的公众基础,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科研经费合理分配 “十一五”期间,财政部对科学技术投入的增幅将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对万钢来说,在科研经费分配中必须坚决采用国际通行的“竞争优胜机制”,同时接受科技界、新闻界以及其他各界人士的公开监督,或许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选择。
科研诚信建设 科技界存在的种种学术不端行为,一直为有识之士深恶痛绝。2006年11月,科技部颁发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并成立了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在科研诚信建设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先行一步,先后处理和公开了多起与科学基金有关的学术不端事件。在万钢的领导下,科技部将有何作为,令人瞩目。
推动反腐 近年来,中国科研经费不断增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经费直接掌握在科技部手中。但科研经费分配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都有待提高,在科技部网站甚至很难查到各项科研经费的决策依据和具体流向,科技界内部一些科研经费申请的评审也多遭诟病。万钢当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为鉴,对各级官员的权力进行制约,让科技部的各个办事环节能更加公正和透明,切实推行反腐倡廉建设。而民主党派出身的万钢,如何与科技部党组和纪检部门配合,对他也是一个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