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把脉】社会科学怎么看“谣言”

心理学家威廉·斯登发现,当人们在口耳相传一个故事的时候,越到信息链的末端,故事就越简短,最后成了一句概括语。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王彦入

其实,传言取信于人并没有这么简单

“谣言”属于那种大多数人觉得不需要定义便知道是什么的概念。人们一般以为,谣言是指人与人之间流传的未经核实的消息,即“传言”。其实,就连传媒专家们对“什么是谣言”也没有统一的意见。他们大多数只是用“谣言”(rumor)来指不能尽快得到证实或无法得到证实的信息。这是因为许多被当成“谣言”的传言,后来都被证实或部分证实,而那些未能证实的传言也不等于就是无中生有地“造谣”,只是因为缺乏确实信息才无法证实而已。

也有专家把谣言视为“宣传”的一个品种,而宣传,按社会科学泰斗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的定义,是一种控制舆论的手段。还有的专家则建议,讨论谣言应区分只是“不准确的信息&rdq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2)


回复

2014-04-18

秦火火之流不过是些跳梁小丑罢了,问题的关键是整个社会的舆论环境为什么成为这些龌龊者的土壤?只有屎坑才有蛆生。。。。。。

回复

2013-09-23

不自信,才恐惧谣言;自信,笑对谣言;恼怒者,恰恰被谣言击中;信而行动者,必是愚民暴民无头脑者。

回复

2013-09-17

这倒是一个有趣的发现。外国的谣言是从长到短,最后可能成为一句“概括语”。不知道这概括语相对于谣言本身是浓缩还是简化,其危害是增强还是消解。但我知道中国的谣言是从短到长,越来越长,最后可以长到类似《三国演义》、《水浒》、《金瓶梅》。所以“老不看三国,少不读水浒”,《金瓶梅》的危害对象更是涵盖了所有的“少”和大部分的“老”。历史上某些特定时期,有很多“禁书”,现在我们的书店也在卖着很多“解禁”的书。可见“禁”其实是一种保守疗法,有效也有局限。因为滋生的土壤仍在。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于谣言的根本治理,也许着重的对象该是我们的有钱阶层和有权阶层,他们才是这种土壤的构成者兼管理者。对于保守疗法,我以为——假如肌体还有救——是一种应该摒弃的疗法,因为它在让病情缓解的同时也让病体的抗药性大大增强,从而使病因得以隐藏。现在我们还有另一种保守疗法,叫做“传递正能量”。这也让我感觉无比困惑,困惑我的不是“正能量”而是它的“传递”。我看到过一副图片,一些民众聚集广场,静默而虔诚地接收某种来自宇宙的能量,他们接收的方式看来有点科普基础:头顶一种金属设备。这种金属设备有其便捷的来源:就是我们每个家庭都有的用来熬粥、煲汤的铝锅子!现在看来,他们并没有接收到“正能量”,恰恰相反,他们这种行为表明他们接收了某种“负能量”。结论是:人接收“负能量”比接收“正能量”更为容易。这是人性的弱点。换言之,堵住和铲绝“负能量”比所谓“传递正能量”更为迫切和重要,更符合真实性。不太久以前有一个新闻,说是老师问一个幼儿圆小女生,长大了想当什么呀?回答:我长大了要当贪官!童言无忌,当贪官好哇!另一例子是近期新闻——关于李某某。李某某,出生军人家庭,正宗红五类,接收“正能量”与我辈相比更为“楼台近水”,但终于栽倒在“负能量”里了。所以我个人的观点——谨代表我个人——是:“传递正能量”是一句鬼话。

回复

2013-09-17

恐怕大陆的谣言入罪是另有蹊跷 潘石屹闭嘴了不是

回复

2013-09-15

中国一向喜欢领导无知的百姓,秦朝时候的焚书坑儒就是典型的例子,不想西方,你可以怀疑一切,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追究真相,中国的真相只希望是《人民日报》

2013-09-14

我看了你的其它文章很好,但你的这篇文章写得不怎样!对中国人来说--而不是对美国人说---流言一就能传言二,二就能惑众,三就能恐慌,后果就是一大堆。例如说北京有震感,有人流言说政府瞒了,实际有7级,好了,老百姓就慌了......这是中国,不是美国。这么个简单的问题--流言,你就用了各种外国的专家学者的话,矫情!!

回复

2013-09-15

谣言是一种手段,或者说一种武器。用好了斩妖屠龙,用不好伤人伤己。

回复

2013-09-15

谣有两种;一种是官谣另一种是民谣。1958年周扬和郭沫若主编的《红旗歌谣》那是典型的官谣。还有报纸刊登的“亩产稻谷十万斤”的消息更是那个时代的最大官谣。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年青人不妨找来读读。谣言、歌谣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汉末顺帝、桓帝、靈帝是社会最为黑暗时期,翻翻《古诗源》有顺帝时京都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鈎,反封侯。”桓帝初小麦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置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桓靈时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灭。”类似这样的童谣都是在汉王朝崩溃时期。

回复

2013-09-14

打击网络谣言的新释法引发中国网民的强烈反应,中国将近六亿名网民中有三亿人都使用微博,他们一般都通过手机在网上发帖。北京一名姓高的记者向解放报表示,他周围有一大群人都感到受威胁,警察从此以后可以随便逮捕任何人。一名叫徐昕的法律工作者愤怒地表示,法律本应该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

回复

2013-09-14

点评很好啊!

风月之夕

2013-09-13

“艾茵姆还指出,人们传流言,总是觉得新奇、有趣,但未必听过了就相信,所以第一次从别人那里听到流言时往往会追问:“你怎么知道的?”“听谁说的?”有人以为人们听到传言就会相信。其实,传言取信于人并没有这么简单。艾茵姆说,害怕流言惑众是因为不相信或低估民众对信息的思考力。” 问题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没有多少人在热点事件中使用思考能力,热闹的消费着新闻,亢奋的围观!简单的问题总是引经据典的搞复杂化,对于中国的问题有多少实际的分析和对策才是学者的要旨!

回复

2013-09-14

我看了你的其它文章很好,但你的这篇文章写得不怎样!对中国人来说--而不是对美国人说---流言一就能传言二,二就能惑众,三就能恐慌,后果就是一大堆。例如说北京有震感,有人流言说政府瞒了,实际有7级,好了,老百姓就慌了......这是中国,不是美国。这么个简单的问题--流言,你就用了各种外国的专家学者的话,矫情!!

风月之夕
回复

风月之夕

2013-09-13

“艾茵姆还指出,人们传流言,总是觉得新奇、有趣,但未必听过了就相信,所以第一次从别人那里听到流言时往往会追问:“你怎么知道的?”“听谁说的?”有人以为人们听到传言就会相信。其实,传言取信于人并没有这么简单。艾茵姆说,害怕流言惑众是因为不相信或低估民众对信息的思考力。” 问题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没有多少人在热点事件中使用思考能力,热闹的消费着新闻,亢奋的围观!简单的问题总是引经据典的搞复杂化,对于中国的问题有多少实际的分析和对策才是学者的要旨!

风月之夕
回复

风月之夕

2013-09-13

“艾茵姆还指出,人们传流言,总是觉得新奇、有趣,但未必听过了就相信,所以第一次从别人那里听到流言时往往会追问:“你怎么知道的?”“听谁说的?”有人以为人们听到传言就会相信。其实,传言取信于人并没有这么简单。艾茵姆说,害怕流言惑众是因为不相信或低估民众对信息的思考力。” 问题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没有多少人在热点事件中使用思考能力,热闹的消费着新闻,亢奋的围观!简单的问题总是引经据典的搞复杂化,对于中国的问题有多少实际的分析和对策才是学者的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