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指标该不该下?

数字靠得住吗?政府可以把“死亡指标”层层分解到省、市、县及企业的头上,但是下面报上来的数字,会不会是“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
编者按:中国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已历时三年,每每公布,旋即引发热烈讨论。“生命价值”与“现实绩效”之间的鸿沟是否难以跨越?请看正反双方的观点——

正方:
指标有实效,不能因噎废食

  国家安监总局工作人员:我们的经验是:“要想事故少,主要靠领导”。想真正让领导重视,就必须拿“硬指标”来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公共政策专家毛寿龙:说得直白些,如果让你当领导,为让下属官员真正重视安全,除了这个办法外,恐怕没有更好的代替方式。
  某市安全工作联席会议总结:这个指标是考察干部的一个依据,但不是全部标准。平时的安全工作是否扎实、是否到位,也是对干部政绩重要的考察依据。

反方:
冷酷、不公平、有造假可能
  大连网友王玉霞:死亡指标将鲜活的生命用残酷的“死亡”两个字框住,且冰冷地界定了一个指标,让人觉得指标之内的就是该死的,可以免除事故者的责任;指标之外的就是不该死的,要严格追查惩办。这种简单化处理生死问题的办法,让人感到难以接受。
  河北青年报评论:生命的可贵,就在于它的不可恢复性,我们必须报以足够的敬畏。因此,我们不能像完成生产任务追求经济效益一样,轻易地为“死亡”预订工作目标,而是要以一种“一个都不能少”的态度来对待生命。
  网友“八方六合”:在数字指标的要求下,如果一位官员殚精竭虑,鞠躬尽瘁,费尽心血地做好安全工作,但难得天意垂青,意外频发;而另一单位领导平时麻痹大意,疏于职守,但承蒙上天眷顾,风平浪静。前者挨批甚至丢官,后者却被提拔嘉奖。难道官员荣辱,竟要仰仗“天意”?
  记者莫林浩:从政府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逻辑链条:要想事故少,还得靠领导,要想靠领导,还得靠数字。问题是,数字靠得住吗?政府可以把“死亡指标”层层分解到省、市、县及企业的头上,但是下面报上来的数字,会不会是“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