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三公”三年:数字的有意义与无意义

将公款消费支出分别单列公布,第一次让老百姓也能看得懂。但面对相差悬殊的数字,外界其实很难评判哪个更为合理。而数字里的水分,更是难以查验。只有整个政府预算全面、真实地公开,才能真正看清楚政府的钱是怎么花的。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数据整理:南方周末记者陈中小路,张玥,实习生:张玉洁,王丽纳。 (何籽/图)

将公款消费支出分别单列公布,第一次让老百姓也能看得懂。但面对相差悬殊的数字,外界其实很难评判哪个更为合理。而数字里的水分,更是难以查验。

只有整个政府预算全面、真实地公开,才能真正看清楚政府的钱是怎么花的。

四川省是目前国内“三公”经费公开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我们以其为案例,汇总该省各部门历年“三公”经费和使用说明,以呈现“三公”经费的另一个横切面。(2011至2013四川各部门“三公”经费决算/预算明细表

没有哪张账单,能像“‘三公’经费支出”这样时刻撩拨着全社会的神经。

“三公”是指公款消费中最主要的三个部分——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费,也就是老百姓通常说的公车、公款吃喝、公款出国。

长期以来,公款消费现象备受社会诟病,并且常是腐败高发地带。但这些消费一直隐藏在政府各项财政支出错综复杂的数字之中,外界并无渠道窥探或者就算看了也看不明白。将公款消费支出分别单列公布,无疑是能让老百姓也看得懂。于是,晒“三公”,自然便是万众瞩目。

2011年3月,国务院首次提出向社会公开中央财政“三公”经费,并在随后将这一要求向地方扩展。第二年,国务院要求争取在两年左右,实现省级政府全面公开“三公”经费。

2013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