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尊严 人道尊严
“海艺”的和谐一幕,在此形式下,师生双方看似重获尊严。“辱师门”也许是特例,但多少反映了中职教育隐含的种种问题
有必要重提“师道尊严”。
当下“师道尊严”的基础,应是针对所有人的“人道尊严”
“垃圾学校”里的“失败者”
北京海艺“辱师门”事件经过视频传播预热、网友围堵校门达到高潮,最终以校方宣称对当事学生进行批评处分的冷处理终结了。
南方周末记者为此采访了三位专家,他们首先都表示,尽管事情已经结束,但是基本事实还是不清楚的,譬如网络视频画面展现出的这一幕究竟是恶作剧,单纯辱师,还是实行报复?
“无论是什么,重点是它都超越了道德底线,令人厌恶。”几个专家首先表明的态度很一致。但是深究下去,陆晓娅、杨东平、南振国三个人由此事引发了不同方向的深度思索。
长期致力于公平教育研究的学者杨东平认为,这个视频透露出的真正具有价值的社会信息就是,“一些中职学校令人堪忧的学风、低下的士气和教育质量。这些学生很大程度上是被普通学校分流、被‘应试教育’淘汰的‘失败者’,他们往往缺乏自信,不愿意学习,甚至自暴自弃、采取混日子的态度,是一群被忽视的、很不稳定的、处于边缘状态的中学生。”
“中职教育往往偏重技能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养成缺乏关注和有效的办法。有些此类学校被诟病为‘垃圾学校’、‘流氓学校’,校园暴力、道德败坏的事件频发。”杨东平告诉记者,发生该事件的这所学校还是具有较长历史、较好办学质量的,远非差校,“情况比它糟糕的学校多的是,问题的严重性也在这里”。
不错的职业学校发生此类事件,那么“糟糕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互联网上有不少网友跟帖中就表达出:“这算什么,我们那儿的学校比这厉害的多得是。”
作为《中国青年报》高级编辑,创办“青春热线”心理咨询电话已有16年时间,陆晓娅在工作中接触过大量民办学校、职业学校的学生个案。
她告诉记者,在这类学校里有不少孩子非常讲究穿着,甚至有能力购买各种限量版名牌的时装和鞋子,他们经常出入酒吧。很多家长给予他们丰富物质的同时,少有关注其内心感受与成长。“他们其实是用这样方式去弥补低的自我价值感。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可能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有的是父母太忙了,不愿意在孩子身上花时间;有的父母婚姻中有冲突,这些从孩子角度讲都是蛮伤痛的东西。他们有时就会用叛逆来处理自己的伤痛,用不健康的方式去对付很空的内心。”
陆晓娅更愿意进行个案的心理分析,以至于她会去推测视频中的几个主人公,“他们戏弄、侮辱老师时在表现什么?宣泄什么?满足什么需要?这样的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那么在他的成长经历中是否被尊重过?”她认为辱师事件只是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下面是什么?一定隐藏了很多故事,这是关于这几个孩子自身成长的故事。陆晓娅为他们感到悲哀。“他们的生活当中会有很多混乱甚至失败,戏弄老师就是满足心理需要的一种办法,让他感觉到自己是能够操纵别人。那些欺负别人、侮辱老师的学生,其实对自己也是不接纳的。他们无法处理那些失败的感觉,便用以强凌弱换取病态的满足。”
谁尊重了谁?
北京回龙观医院的主任医师南振国做出进一步分析,“分流后家长对孩子有或多或少的放弃心理,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学会尊重别人,这些方面的教育都存在问题。现在的独生子女,被关爱过多,但在关爱过程中没有学会培养付出关爱,致使爱与被爱达不到平衡,被爱多,爱他人少,就表现出过分自我,不会尊重别人,所以做出事情往往超出大多数人所能容忍的道德规范。”
表面上看,这起事件是学生不仅不尊重老师,还侮辱了老师。深究下来,牵涉其中每一个环节的双方是否都做到了相互尊重?
作为全国大型精神病院临床医师,南振国大量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透过“辱师门”事件,他提供了关于“尊重”的多种视角。首先“从老师反应上看很奇怪,他不是过分逃避,也非严厉地批评,他继续讲课。试想当教室气氛不适合讲课时,老师应该干什么?应该先是维护教室秩序才能讲课,如果自己维护不了可以请校方有关人员出面。现在情况是,学生又是说笑,又是打闹,又是拍录像恶作剧,老师还在讲课。可见学校整体对学生教育方式管理上存在问题。”
其次,“在整个教育氛围当中,学生和老师都被工具化”,工具化的结果,老师的目标就是完成教学任务,南振国认为在这种环境下继续授课的老师,“实际也伤害了班上其他想听课的学生们”。
这起“辱师门”事件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大反响,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被当事同学公布在互联网上。但是事态的后续反应让南振国更感到吃惊。
很多网友针对当事孩子下发了网络通缉令,要把他们揪出来,除了围堵校门之外,他们还将几个孩子的家庭联络方式公布于众,其中不乏错误的号码,全世界的网友们,有的不分青红皂白拿起电话就是一通谩骂。“这一系列的反应透露出来整体教育和人格素质出现了问题。所有这些人都不是卫道士,也不是道德判定者。事件本身,从伦理道德上讲已经很严重,热炒后果更严重。”南振国说道。
“他们没有想到对孩子的谩骂可能会起相反作用,这不是在帮助他们,可能向相反方向推。这些年我们对孩子物质呵护增加,磨练教育、适应教育少,使得他们心理发育落后于躯体发育。这个背景下,他们受关爱过多,自我中心就会扩大,就没有更多的道德伦理观念的约束,不知道什么是对与不对。这不单纯是孩子的问题,是学校、社会、家庭的问题。”
义愤填膺的网友们也没有尊重当事人以及他们家人的感受。“人要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来满足自我。”在南振国看来,这不仅适用于孩子们,也适用于老师、家长,以及社会上的每一位公民。
师道过度尊严?
在北京海艺学校发生的事件中,公众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师生关系上。师道尊严问题再受关注。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提到反师道尊严的问题,他拿球员与教练来类比。“我们不尊重师长的事情在不同领域中比比皆是。有的球员对教练很不敬,不服气的时候甩胳膊走人,声讨教练的事例屡有发生。而这样的情况在日本、韩国等地就不会出现。”
陆晓娅、杨东平、南振国认为不能片面强调师道尊严。
“总体而言,视频只是一个极端的个案,学校教育的现实完全相反,普遍情况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师道过于尊严,明显缺乏教育民主、师生平等,学生的权利很少被关注;在农村学校,体罚、羞辱学生的情况仍较普遍。”杨东平指出这当然不包括在边远贫困地区,那里存在数量很大的经济待遇低下的农村教师群体。
南振国给记者讲述了前不久在中国某城市发生的一个真实事情,考试时,由于学生头发没有系上,老师当即大骂:头发没系上,考试不能参加,回家去吧。脆弱的孩子一时承受不了就跳河自杀了。“现在社会有个盲从,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校方所作所为就应该认同,应该忍耐。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学校是公立的,老师是拿着纳税人的钱从事教育工作,纳税人就应该有一个权利,帮助学校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包括对不良行为的老师进行批评。”他不敢想象,如今二三十岁的人,在心理塑型还不十分完整的情况下,其所作所为能否符合师道尊严?“我们首先要给师道尊严下个定义。不能因为个别老师有问题,就说老师都不好;也不能说个别学生有问题,就说学生都不好。”
陆晓娅有一个正在读高二的女儿,尽管自己在工作中接触到大量有着各种各样问题的学生,她还是不忍心与女儿讨论“辱师门”事件。“在现有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和老师都成为了某种工具,而不是活生生的、有各种复杂需要和感受的人。因为老师眼里只有成绩,没有完整的人。当老师能够理解和接纳学生的感受,能够欣赏、鼓励学生的时候,孩子们身上很多美好的东西都会被激发出来。”现代化社会快速发展,青少年的权利意识也逐渐加强,陆晓娅认为“在一个权威越来越没有力量的社会当中,单向的尊师应该变为双向的尊重。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也要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人来尊重。”
当下“师道尊严”的基础,应是针对所有人的“人道尊严”
“海艺”的和谐一幕——在此形式下,师生双方看似重获尊严。“辱师门”也许是特例,但多少反映了中职教育隐含的种种问题,“中职教育往往偏重技能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养成缺乏关注和有效的办法。有些此类学校被诟病为‘垃圾学校’、‘流氓学校’,校园暴力、道德败坏的事件频发。”学者杨东平说。2006年全国中职招生人数750万,今年计划招生800万。图片由“海艺”提供
“垃圾学校”里的“失败者”
北京海艺“辱师门”事件经过视频传播预热、网友围堵校门达到高潮,最终以校方宣称对当事学生进行批评处分的冷处理终结了。
南方周末记者为此采访了三位专家,他们首先都表示,尽管事情已经结束,但是基本事实还是不清楚的,譬如网络视频画面展现出的这一幕究竟是恶作剧,单纯辱师,还是实行报复?
“无论是什么,重点是它都超越了道德底线,令人厌恶。”几个专家首先表明的态度很一致。但是深究下去,陆晓娅、杨东平、南振国三个人由此事引发了不同方向的深度思索。
长期致力于公平教育研究的学者杨东平认为,这个视频透露出的真正具有价值的社会信息就是,“一些中职学校令人堪忧的学风、低下的士气和教育质量。这些学生很大程度上是被普通学校分流、被‘应试教育’淘汰的‘失败者’,他们往往缺乏自信,不愿意学习,甚至自暴自弃、采取混日子的态度,是一群被忽视的、很不稳定的、处于边缘状态的中学生。”
“中职教育往往偏重技能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养成缺乏关注和有效的办法。有些此类学校被诟病为‘垃圾学校’、‘流氓学校’,校园暴力、道德败坏的事件频发。”杨东平告诉记者,发生该事件的这所学校还是具有较长历史、较好办学质量的,远非差校,“情况比它糟糕的学校多的是,问题的严重性也在这里”。
不错的职业学校发生此类事件,那么“糟糕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互联网上有不少网友跟帖中就表达出:“这算什么,我们那儿的学校比这厉害的多得是。”
作为《中国青年报》高级编辑,创办“青春热线”心理咨询电话已有16年时间,陆晓娅在工作中接触过大量民办学校、职业学校的学生个案。
她告诉记者,在这类学校里有不少孩子非常讲究穿着,甚至有能力购买各种限量版名牌的时装和鞋子,他们经常出入酒吧。很多家长给予他们丰富物质的同时,少有关注其内心感受与成长。“他们其实是用这样方式去弥补低的自我价值感。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可能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有的是父母太忙了,不愿意在孩子身上花时间;有的父母婚姻中有冲突,这些从孩子角度讲都是蛮伤痛的东西。他们有时就会用叛逆来处理自己的伤痛,用不健康的方式去对付很空的内心。”
陆晓娅更愿意进行个案的心理分析,以至于她会去推测视频中的几个主人公,“他们戏弄、侮辱老师时在表现什么?宣泄什么?满足什么需要?这样的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那么在他的成长经历中是否被尊重过?”她认为辱师事件只是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下面是什么?一定隐藏了很多故事,这是关于这几个孩子自身成长的故事。陆晓娅为他们感到悲哀。“他们的生活当中会有很多混乱甚至失败,戏弄老师就是满足心理需要的一种办法,让他感觉到自己是能够操纵别人。那些欺负别人、侮辱老师的学生,其实对自己也是不接纳的。他们无法处理那些失败的感觉,便用以强凌弱换取病态的满足。”
谁尊重了谁?
北京回龙观医院的主任医师南振国做出进一步分析,“分流后家长对孩子有或多或少的放弃心理,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学会尊重别人,这些方面的教育都存在问题。现在的独生子女,被关爱过多,但在关爱过程中没有学会培养付出关爱,致使爱与被爱达不到平衡,被爱多,爱他人少,就表现出过分自我,不会尊重别人,所以做出事情往往超出大多数人所能容忍的道德规范。”
表面上看,这起事件是学生不仅不尊重老师,还侮辱了老师。深究下来,牵涉其中每一个环节的双方是否都做到了相互尊重?
作为全国大型精神病院临床医师,南振国大量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透过“辱师门”事件,他提供了关于“尊重”的多种视角。首先“从老师反应上看很奇怪,他不是过分逃避,也非严厉地批评,他继续讲课。试想当教室气氛不适合讲课时,老师应该干什么?应该先是维护教室秩序才能讲课,如果自己维护不了可以请校方有关人员出面。现在情况是,学生又是说笑,又是打闹,又是拍录像恶作剧,老师还在讲课。可见学校整体对学生教育方式管理上存在问题。”
其次,“在整个教育氛围当中,学生和老师都被工具化”,工具化的结果,老师的目标就是完成教学任务,南振国认为在这种环境下继续授课的老师,“实际也伤害了班上其他想听课的学生们”。
这起“辱师门”事件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大反响,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被当事同学公布在互联网上。但是事态的后续反应让南振国更感到吃惊。
很多网友针对当事孩子下发了网络通缉令,要把他们揪出来,除了围堵校门之外,他们还将几个孩子的家庭联络方式公布于众,其中不乏错误的号码,全世界的网友们,有的不分青红皂白拿起电话就是一通谩骂。“这一系列的反应透露出来整体教育和人格素质出现了问题。所有这些人都不是卫道士,也不是道德判定者。事件本身,从伦理道德上讲已经很严重,热炒后果更严重。”南振国说道。
“他们没有想到对孩子的谩骂可能会起相反作用,这不是在帮助他们,可能向相反方向推。这些年我们对孩子物质呵护增加,磨练教育、适应教育少,使得他们心理发育落后于躯体发育。这个背景下,他们受关爱过多,自我中心就会扩大,就没有更多的道德伦理观念的约束,不知道什么是对与不对。这不单纯是孩子的问题,是学校、社会、家庭的问题。”
义愤填膺的网友们也没有尊重当事人以及他们家人的感受。“人要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来满足自我。”在南振国看来,这不仅适用于孩子们,也适用于老师、家长,以及社会上的每一位公民。
师道过度尊严?
在北京海艺学校发生的事件中,公众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师生关系上。师道尊严问题再受关注。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提到反师道尊严的问题,他拿球员与教练来类比。“我们不尊重师长的事情在不同领域中比比皆是。有的球员对教练很不敬,不服气的时候甩胳膊走人,声讨教练的事例屡有发生。而这样的情况在日本、韩国等地就不会出现。”
陆晓娅、杨东平、南振国认为不能片面强调师道尊严。
“总体而言,视频只是一个极端的个案,学校教育的现实完全相反,普遍情况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师道过于尊严,明显缺乏教育民主、师生平等,学生的权利很少被关注;在农村学校,体罚、羞辱学生的情况仍较普遍。”杨东平指出这当然不包括在边远贫困地区,那里存在数量很大的经济待遇低下的农村教师群体。
南振国给记者讲述了前不久在中国某城市发生的一个真实事情,考试时,由于学生头发没有系上,老师当即大骂:头发没系上,考试不能参加,回家去吧。脆弱的孩子一时承受不了就跳河自杀了。“现在社会有个盲从,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校方所作所为就应该认同,应该忍耐。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学校是公立的,老师是拿着纳税人的钱从事教育工作,纳税人就应该有一个权利,帮助学校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包括对不良行为的老师进行批评。”他不敢想象,如今二三十岁的人,在心理塑型还不十分完整的情况下,其所作所为能否符合师道尊严?“我们首先要给师道尊严下个定义。不能因为个别老师有问题,就说老师都不好;也不能说个别学生有问题,就说学生都不好。”
陆晓娅有一个正在读高二的女儿,尽管自己在工作中接触到大量有着各种各样问题的学生,她还是不忍心与女儿讨论“辱师门”事件。“在现有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和老师都成为了某种工具,而不是活生生的、有各种复杂需要和感受的人。因为老师眼里只有成绩,没有完整的人。当老师能够理解和接纳学生的感受,能够欣赏、鼓励学生的时候,孩子们身上很多美好的东西都会被激发出来。”现代化社会快速发展,青少年的权利意识也逐渐加强,陆晓娅认为“在一个权威越来越没有力量的社会当中,单向的尊师应该变为双向的尊重。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也要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人来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