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茶座】百舸争流好过“减负十条”

教育部近日颁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然而,前有高考悬崖,仅有独木通彼岸;后有千万追兵,竟是广义的同学。此情此景,除了将孩子绑在主流的升学战车之上,绝大多数父母别无选择。

责任编辑:史哲 戴志勇 蔡军剑

九月是一个残酷的季节——适龄娃娃们要入学了,阴霾正沉沉降临,童年将黯然消失在其中。学业的重负尚未压向六七岁的孩子,不愈的伤痛已在父母的心头预留。每年此刻,仿佛都有一抹色泽惨淡的油彩,涂向义务教育疲惫的面孔,以标注这个时代童年的哀怨与愁苦。

有着天真无邪、童蒙待开的孩子们映衬参照,但凡良知未泯者,想必都会为义务教育的病状发愁叫苦,家长、教师、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0)


回复

2013-09-12

如果没有釜底抽薪的勇气和方法,再多的规定都没有办法治好中国教育的病痛。

回复

2013-09-11

高考这种一考定终生的制度没有改掉之前,我觉得只是个人观点而已,很多的措施效果并不好、、、、、、

回复

2013-09-09

不同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特质和整体的国民性格。教育的好坏关乎整个民族与国家的未来。

回复

2013-09-09

中国的教育部门再也不是清水衙门而是浑水衙门。中国的教育与国外的教育的区别在于:中国教育是把孩子关在笼子里养的,所以奴性十足、依赖性强、其思维有较大局限性。国外则是散养的,所以野性十足、自主性强,其思维则具有发散性。当然这就指整体而言如此,即使关在笼子里养也有优秀的“叫鸡公”破笼而出。

回复

2013-09-08

教育重在兴趣和个性差异,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很难创造出世界级大师的。苦学,我是持谨慎支持态度的。但大多数人只是强调“苦”之不易,却忽视了“学”为何物。现在翻开中小学生的课本,学术价值很低的知识充斥着太多篇幅,对孩子们个性化、创造力的培养内容又少之又少,缺乏必要的学习弹性,和孩子们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是我们社会需要认真反思的。苦学之结果,是孩子没有了学习之兴趣,老师没有了教学之主动,学校没了育人之神圣,社会没了旷世之人才。很悲剧。。很悲剧。。不能给孩子正确的学习方向和安逸的教育环境,是我们大人甚至整个社会的遗憾。很可悲。。很可悲。。

回复

2013-09-07

历史警示人们:唯有纳粹德国和十年浩劫等时期,邪恶者才敢对种族或对人民掠夺迫害。如今掠夺迫害重现,并有包括德国公证人签发的证据为凭。故请一切主持公平正义者,都来敦促北京一中院在中国法院网上公开其第7483号涉外知识产权判决书,进而为民众伸张公平正义。拜托!张毅(回族,五十二岁,由于受北京一中院枉法审判和德国科隆州法院出具的伪证等迫害。2009年从95900部队医院退休)

回复

2013-09-06

我在的中学高一本期j教材教辅共49本,开课16门1,教材等费用接近千元。

回复

2013-09-06

“减负十条”,是教育部再一次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扬汤止沸”。

回复

2013-09-06

教育走在了非此即彼的错误道路上,既然小学生不堪重负那就减少到没有,而家长看到学校减到什么也没有会更加变本加厉,这种手段毫无弹性可言,学生受伤者的角色依然无法改变。

回复

2013-09-06

这跟控制房价很类似 关键一点抓住不放 国N条也没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