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皇权的持续强化
两千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专制体制除非变得更加专制,否则皇帝就会担心自己的权力被削弱。所谓两千年所行之政皆为秦政,实在是秦政的一个个加强版;而猜防是皇帝专制心思的本质,是强化专制的心理动力。皇帝的“猜防”越甚,专制心思也就向着强化专制的方向自然而然地用力。
责任编辑:刘小磊
两千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专制体制除非变得更加专制,否则皇帝就会担心自己的权力被削弱。所谓两千年所行之政皆为秦政,实在是秦政的一个个加强版;而猜防是皇帝专制心思的本质,是强化专制的心理动力。皇帝的“猜防”越甚,专制心思也就向着强化专制的方向自然而然地用力。
大一统的形成
中国历史上,有两种统一的模式。一种是夏、商和西周的“天子-诸侯”模式。按照这种统一模式,那时候的天下,是天子、诸侯各治其民。天子为“天下共主”,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统领天下诸侯,抗衡周边蛮、夷、戎、狄的侵扰,并维持内部的和平。商征服夏,固由于军事上的胜利,但真正让诸侯承认其取代夏之“共主”地位的,是向诸侯承诺“各守尔典”的原则不变。同样,周灭商之后,能让诸侯承认其“共主”地位的,也还是向诸侯承诺“宅尔宅,畋尔田”(编者注:住原来的地方,种原来的土地)。可见,夏、商、西周各自的“天下共主”地位,主要针对的是外部入侵,内部则是诸侯自治。
但是,夏、商、西周时期,这种统一体内部,兼并战争也在不断进行,并且愈演愈烈。夏禹时的“诸侯万国”,到了商灭夏,已是“诸侯三千”;再到西周灭商,则是“诸侯千八百”;而到了春秋初年,只剩下“二百二十四国”;及战国之世,列国不过十余,而以齐、楚、燕、赵、韩、魏、秦为强。
兼并战争最终破坏了社会原有的组织,基层的村社共同体解体了,世袭的贵族领主制度荡然无存。而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道德风尚也被摧毁;其中最严重,对后世影响最深刻的变化,就是“矜(恃)势力与尚诈力”,成为社会上下的普遍行动准则。而各国君主则越来越专制,为达到集权于一人的目的无所不用其极。
西周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还仅仅是周天子对天下的一种主权宣示。但是到了春秋中期以后,所谓“封土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反映的则是各国君主对土地和人民的实际控制。盖其时,诸侯“政事”的最终目标,就是追求“广土众民”。于是乎兼并加剧,争霸彻底地演变为吞并,“统一”的目标不再是做“天下共主”,而是“并诸侯,吞天下”的“大一统”。此中,自然而然就埋伏着一种由一人专制天下的趋势。
皇权总是趋向专制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实行由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这种统一模式的结构特点,就是天下为郡、县的官僚化统治。于是,历史上的分封制被彻底废除了,“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这样的制度设计,显然是借鉴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而其立意,表面上是追求天下大一统,本质上却是追求皇权的排他性,彻底消除对皇权任何可能的觊觎与竞争,以使其皇位可以平平安安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从此以后,即便是分裂时代,国家无论大小,皇权总是趋向于专制的。
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始皇帝的“以史为鉴”,对历史上诸侯、卿大夫擅用天子的“礼乐征伐”之权,以及天子、诸侯、卿大夫子弟争权并酿成祸患的经验教训是记取了,但是对诸如“陪臣执国命”(编者注:家臣把持国家权力)这样的历史事实就重视得很不够。所以,当时设计的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李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