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寺的“慈悲心肠”“雷霆手段”

不捉金钱、日中一食、百衲衣、四小时睡眠、行脚、乞食——这些清规戒律让大悲寺成为信众心中真正的“修道之地”。借助权力扩张,又拒绝权力侵蚀立寺之本;最初以暴力驱逐“外道”,又接着驱逐依赖暴力解决问题的成员。在权力、利益和争执无可避免的当下,住持妙祥的方法是在“慈悲心肠”与“雷霆手段”之间反复平衡。

责任编辑:曹筠武

诸多清规戒律是大悲寺最初声名鹊起的原因。住持妙祥要“恢复佛教最原本的戒律”。 (南方周末摄影记者 王轶庶/图)

不捉金钱、日中一食、百衲衣、四小时睡眠、行脚、乞食——这些清规戒律让大悲寺独树一帜,成为信众心中真正的“修道之地”。

借助权力扩张,又拒绝权力侵蚀立寺之本;最初以暴力驱逐“外道”,又接着驱逐依赖暴力解决问题的成员。在大悲寺的13年发展历程中,同时能看到佛教最传统的,以及当下时代所特有的东西。

没有妙祥就没有大悲寺。在寺庙商业化的汹涌潮流中,妙祥常提到“护持佛法”和“恢复最原本的戒律”。在权力、利益和争执无可避免的当下,妙祥的方法是在“慈悲心肠”与“雷霆手段”之间反复平衡。

2013年8月20日夜,农历七月十五佛教盂兰盆节前一天,辽宁省海城市大悲寺天王殿前的广场上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三千名彻夜诵经的信众。东北渐凉的秋夜里信众们跪得整整齐齐,期盼着见到61岁的大悲寺住持妙祥。

翌日,盂兰盆节,共计一万余人涌入大悲寺。当天通向大悲寺的公路5公里外便开始堵车,乘坐大客车的信众只能下车步行入寺。“近几年每逢法会都是这样。”大悲寺西堂师父亲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在少林寺、法门寺等国内著名寺庙因世俗化过重而不断被人诟病的同时,深处山沟中的大悲寺因其清修苦行、“持不捉金钱戒”而被越来越多的追随者视作追随的“净土”。大悲寺每年一次的僧人托钵行脚更是被人拿来与少林寺盛大隆重的法会作对比,“真正的佛教清静地”,这几乎成了大悲寺在信众心中的一致印象。

然而质疑也一直伴随着声名日盛的大悲寺。2013年8月5日,天涯论坛名为《古怪的大悲寺》的网帖再度把大悲寺带上了风口浪尖,网帖中称大悲寺利用清修苦行作外衣压榨居士并疯狂敛财。类似的声音在过去十年间从未停止过。早在2003年,网络上便已有类似的质疑。

“也许在这个越来越进步的世界上,我们古老得让人看不惯了。”亲融和尚说。8月22日在某媒体再一次对大悲寺发出质疑之后,大悲寺官方网站溯源网站上发出了正式回应,声明称敛财与压榨居士均为不实信息。

真实的大悲寺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十年间大悲寺的谤从何来而誉又何来?谤、誉之间,真是因为他们“古老得让人看不惯”吗?在王林、李一这些假“大师”广纳信徒,在一个寺庙方丈开光手机号即拍得天价的当下,解码大悲寺,可解码这个时代不断被商业、利益撩拨的信仰之弦。

“慈悲心肠”

与众不同的大悲寺对信众们产生无与伦比的向心力,在不设功德箱、持不捉金钱戒的前提下,寺庙的供奉“只担心太多,不担心不够”。

大悲寺位于海城市毛祁镇曹家堡村的山沟中,距离海城市区约二十公里,沿途松柏森森,人迹稀少。大悲寺依山傍水而建,寺庙主体建筑位于当地村民称做“刺沟”的山上,山前是已被划入大悲寺内的曹家堡水库,水库中游动着近千条被放生的鱼。寺庙正门挂着“不留金钱”、“本寺持不捉金钱戒”的牌子。

在大悲寺中,的确难以看到“敛财”的痕迹。寺中不设功德箱,也禁止信众投放金钱。功德箱历来是寺庙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陕西法门寺景区甚至给功德箱设立了“考核指标与目标任务”:2013年的目标是800万元。

2013年8月23日下午,南方周末记者进入大悲寺,入寺不需门票,在登记身份证后记者便以居士身份开始与近60名“同修”一同体验大悲寺式的清修苦行。“来这里,就是听话、干活。”负责管理寮房的王海明居士嘱咐南方周末记者。

大悲寺的一天是从凌晨2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38)


回复

2013-09-07

末法时期,恶魔当道,惑众乱法。杀无赦

回复

2013-09-07

杀人者偿命,纠众斗殴者依法判刑,不是有反邪教法吗???这就是邪教的雏形!!!!

回复

2013-09-07

“每一个提问的人都会先对妙祥三跪三叩后方才发问。”这不是搞个人崇拜这是什么?!!! 人可以觉得没有秒像,就没有大悲寺, 但是至关重要的是没有释迦摩尼佛的戒律佛教就没有长存于世的可能,不守戒律的和尚就是惑众乱法!!!!!!!!!!!!!!!!

回复

2013-09-06

社会如斯,当世岂有净土?

回复

2013-09-05

其实可以回一句,难道要像少林寺才算和尚?

回复

2013-09-04

随心而动不可行吧 惰性贪婪是所有生物的本性 如果没有戒律约束 这些都会成为隐患 不要纠结于是不是为修而修 心不动则不动 如果心里没有执念这个概念 也就没有了心魔 所谓佛法 本就是修行的规则 既然有规则 就必须遵守

2013-08-30

为修为而修为是佛法真髓吗?难不是也是一种和心魔的交易。随心而动的感悟,不是更好吗?

回复

2013-09-02

真假,每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与定义

回复

2013-09-02

佛祖都说,一切随缘,放弃执念,既如此,又何须刻意拒绝功德钱,拒绝世俗化,强调苦修?修行当修身,但根本在于修心,一切外在皆是虚妄,刻意注重表面行为就是与佛教内核背道而驰。

miaolk
回复

miaolk

2013-09-01

日中一食,四小时睡觉,能坚持多久?

TP
回复

TP

2013-08-31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心都放在人事,房产上去了,还怎么“生无所住心”?

lwtz
回复

lwtz

2013-08-31

老实说,很惧怕这样的修行,佛教传进中国,始终没有使得世俗众人皈依,大概也是因为像我这样的人太多

回复

2013-08-31

且冷眼看

回复

2013-08-30

为修为而修为是佛法真髓吗?难不是也是一种和心魔的交易。随心而动的感悟,不是更好吗?

回复

2013-08-30

虽然苦修也是各种宗教的流行方式,但希望大悲寺的信众记住释迦牟尼悟道时听见的那句真言:“琴弦放太松没有声音、琴弦绷太紧会断,松紧得当才是妙音。”不要因身体的苦修使精神也陷入偏执。

回复

2013-08-30

执迷于“我是正统、别人都是邪教”,甚至不惜用暴力手段打击异见者,早已背弃我佛。

回复

2013-08-30

佛曰众生平等,那解惑何以需三跪三磕?虽得其道,不得其人,大悲不悲。

回复

2013-08-30

妙祥,法相庄严而慈悲,真修行人也。 对文中械斗事件的真伪及缘由很不解,不知到底为何?

回复

2013-08-30

寺庙和世俗应该是两个不同的价值取向。 对于大众来说,妙祥和大悲寺能给我们什么才是重要。 如果他们带来的是遍地寺庙、遍地寺产、人民崇尚无偿劳动、远离现代社会追求,最终将导致我们反现代化,这就是罪业,必须坚决抵制并且惩治。 如果他们带来的是人们价值和价值取向的确立,而且这个取向符合社会财富逻辑和道德规律,能够把个人的社会行变为善行,能够把善行变为财富,也就把个人和国家利益变为一致,这就暗合现代社会需求;就像当年佛法西来,参与调和封建人伦的建设一样有益,那么他们的佛法就是白法,应当恭敬礼赞。 对于寺庙来说,争取自己的空间着实不易,娑婆世界的原始积累不可能洁白一片,就是再黑点,等到真白的时候也不是什么问题了。 当下的佛教最大的问题不是邪教阴影,而是它的作用,如果只是给人们拜拜求求材、平平事、劝劝善,那必然逐步沦为狐仙一流,最终多少高深妙法变为遗产。 在西方社会进步过程中,宗教发挥了重大作用,现代社会人皆平等、高尚富足、慈善普覆、物理普适的本质追求和天主教基督教的追求别无二致,因为社会的建设者的追求和他们的宗教追求并未分离,无论牛顿或者亚当斯密甚至每个凡人皆是如此,社会和科学理论就是他们宗教追求的社会影像。佛教不可能深度参与社会,但是有能力始终给予社会正确的引导和丰富的思想支持。就如法华经言,一雨普洽,诸道蒙润。 佛教不要把佛从雨变成树木,不要把世俗人看成敌人或者低级人,不要把寺庙看成和佛交流的垄断者,这样只能让佛教成为错误宗教的典型,令佛蒙羞。

回复

2013-08-30

希望信仰、信条这样的最终也是最初的东西不能变质。

回复

2013-08-30

心怀善念,便是一种慈悲。若在而今浮躁也苍苍的大地上,无论以何种方式,有着一些向善的清净在慢慢的传播,那也是造福于这个社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