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钱还是分权 重议分税制
对中国政治经济格局影响至深的分税制,正处于这一制度建立二十年以来最为关键的十字路口。分税制究竟是分钱还是分权?分到哪一级?财权是收还是放?事权又该如何重新划分?在更为复杂的背景下,新的改革已箭在弦上,但何去何从仍深陷争议。
责任编辑:肖华 实习生 王双红 张玉洁
二十年前建立的分税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格局影响至深。现在,新一轮改革,又将对中央与地方关系作出深刻调整。
对中国政治经济格局影响至深的分税制,正处于这一制度建立二十年以来最为关键的十字路口。
分税制究竟是分钱还是分权?分到哪一级?财权是收还是放?事权又该如何重新划分?在更为复杂的背景下,新的改革已箭在弦上,但何去何从仍深陷争议。
2013年8月12日,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新书《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正式出版发行,让这位“经济沙皇”主持完成的一系列经济改革再次掀起讨论热潮。而其20年前操刀的最重要的改革——“分税制”,正处在这一制度建立以来最为关键的十字路口。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被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称为“中国改革历程中的经典之作”,它结束了之前财政体制摇摆不定的局面,其框架和规则延续至今。更重要的是,它将中央政府从一度财力虚空、控制力薄弱的窘境中解救出来,开启新的中央“集权”时代,奠定了此后中央与地方关系格局。但二十年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现实变化,这一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也使再次启动财税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
而新一届政府正在力推的“营改增(指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被普遍认为将倒逼分税制改革。因为营业税本是地方重要的税种——收入占其40%,改成大部分由中央拿走的增值税后,地方少了一大块收入,这无疑就将逼得现有的分税制财税体制不得不改变。
多位专家学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目前相关中央部委正在酝酿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将作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顶层设计”内容之一。
不过,虽然新一轮财税改革已箭在弦上,但目标和路径,各界却仍在争论之中。
分钱还是分权
地方的钱总数少了不行,地方的钱中自己收的部分太少了也不行,分税制改革这两个条件都得满足,既要分钱也要分权。
这些年来,分税制引起的一大争议焦点在于,是否应该坚持分税制的基本原则——财权与事权相匹配。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最近参加了两个涉及财税体制改革的学术研讨会,会后他有感而发地写了一篇题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必须坚守分税制”的文章,提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改革的方向究竟是继续坚持“分税制”,还是重新回到“分钱制”?
在高培勇看来,当年“分税制”所改革的,正是以统收统支、财政大包干为代表的“分钱制”,但后来改革却经历了两次倒退——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将“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改为“财力与事权相匹配”;2011年预算法修订时用“支出责任”替代“事权”。
“财力和事权分别处于‘钱’和‘权’两个不同层面,现实中的操作便如同分居在不同楼层的两个人,很难匹配。后来又把‘事权’降格为‘支出责任&rsq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Ashley
本人所见某县级市其30公里的一段一级路十年来,每年从年头到年尾,从没有停止翻修,从没有畅通过,从没有停止低限速的测速创收,路边景观树多次全线更换,从来不用钢筋网倒制水泥路面。这说明钱多花不完,变着法吃工程回扣。而这个县多个乡镇仅一条长蛇圩,没有路灯,一到圩日就大堵车,这些乡镇急需一条过境新宽路,却长期征不到地皮搞开发,因为乡镇房产不值钱,开发商多不愿介入,农民又无法在大城市扎根,决不愿田地被征收,从而失去生计后路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