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发展

在全球化时代,如果我们不能够按照世界通行的游戏规则来行动,就不可能全面享受人类合作带来的好处,就相当于开车上路人家靠右行,你非要靠左行,马上就死定了。同时,现在有很多“特色”规则(如官商勾结),这些规则伴随中国加入世界也在走向世界,这是很可悲的事。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吕欣

在全球化时代,如果我们不能够按照世界通行的游戏规则来行动,也就是不接受人类的普遍价值,就不可能全面享受人类合作带来的好处,就相当于开车上路人家靠右行,你非要靠左行,马上就死定了。

我想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顺应全球化理念

我们看全球化的历史,需要知道在全球化之前很久,人类有一个走向全球的过程。我们知道现代人(“智人”)大约是20万年前在现在的东非出现的,10万年前人类走出东非,先到了西南亚(中东)这个地方,6万年前已经到了澳大利亚,4万年前到了欧洲,也到了中国(到中国的时间也可能在6.8万年前,但这个时间有争议),1.3万多年前跨过了白令地峡,到了美洲。

这样,大致来讲,到一万多年前的时候,我们人类已经从一个地方走向全球所有适合人生存的地方。之后大冰期结束,冰盖的融化使得海平面上升,人类从此被分割在三大不同的世界,即非洲-欧亚大陆世界区、美洲世界区,以及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世界区,这三个世界之间上万年人类没有什么来往,尽管每个区域内还是有交往的,如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但分割一万多年之后,也就是五百多年前开始,这三个世界开始又相互联系起来了,开始了一个我们现在叫“全球化”的过程,这个全球化开始的标志就是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所以,过去的五百年都可以被认为是人类在一万多年前失散后,重新走在一起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出现与人类理念的转变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哥伦布不相信地球是圆的,他不会往西航行寻找印度结果却发现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6)


回复

2013-08-14

牺牲了生态环境,出卖了廉价的劳动力所换来的经济发展无法持久。更可畏的是经济发展的成果即社会财富未能惠及全体民众,造成的少数人暴富与占有多数的社会财富,多数人的相对贫困的严重两极分化使整个社会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上面印钞票,下面卖土地来扩大投资更是难以为继。

回复

2013-08-14

自古以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善用自然规律,善用游戏规则,一定能成为自然界的强者。

回复

2013-08-14

张维迎:全球化就是利用全人类的智慧,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相互学习,相互合作。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你中有我,我有中你,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孤立进步。@王德禄的全球链接

回复

2013-08-14

支持本文观点,真正的历史进步都是通行的规则,没那么多特色

回复

2013-08-13

真心不喜欢张维迎,但这篇文章,我很赞同!

回复

2013-08-12

市场逻辑,合作共赢,是我非常认同的。很多优秀的企业家,都认同这样一个真理:舍-得-,牛根生说过,“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舍得,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即,首先要看明白,舍在哪里?得在哪里?对于强盗逻辑,我认为,持这种逻辑的人,既可怜又可悲,他们往往舍本逐末,看似得到的,其实失去的更多,只是失去的,他们不曾想到,也不曾看到,这是愚昧者的可怜可悲之处!保持开放的胸襟,让智慧占领理性的高地,合作,便是自然而然的选择。我吧社会精英,或社会领袖的不必素质理解为:使命感+学习力+沟通力,也是顺乎市场逻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