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观察】六年博弈,一朝突进寿险利率市场化:1%的自由

寿险市场虽然危机重重,但利率改革政策一直在改与不改、放与不放之间权衡摇摆。
在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保险业的改革开始加速推进,一套“顾全大局”的方案摆上台前。虽然此次改革只针对占比不到市场一成的部分,给予了利率上浮一个百分点的自由,但已经为下一步埋下伏笔。

责任编辑:舒眉 助理编辑 温翠玲

保监会启动寿险费率改革,将定价权交给公司和市场。 (东方IC/图)

寿险市场虽然危机重重,但利率改革政策一直在改与不改、放与不放之间权衡摇摆。

在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保险业的改革开始加速推进,一套“顾全大局”的方案摆上台前。

虽然此次改革只针对占比不到市场一成的部分,给予了利率上浮一个百分点的自由,但已经为下一步埋下伏笔。

央行宣布银行业的贷款利率市场化后还不到半个月,保险业的利率市场化接踵而至。

2013年8月2日,保监会发布了《关于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这次改革涉及的品种有死亡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养老险等等,这类产品在保险市场上历史悠久,被业界称为“传统险”,特点是仅仅具有保障和储蓄功能,赔付和返还金额事先固定。

新政的核心就是“市场化”,这意味着,从此以后,占寿险市场一成比例的“传统险”产品的预订利率将由保险公司自主确定。

改革的范围只有一成,打破的却是保监会固化了14年之久的2.5%的预定利率——这比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还要低。

一张保单卖多少钱,预定利率的影响力最大。这个数字越高,保单价格越低,消费者越得益。即便只提高一个百分点,按照测算,一张20年按期缴付的重大疾病保单,客户也能因此少交6%的保费。

不过,保监会也没有任由这个数字无限“自由化”,而是给出了1%的提升空间。如果哪家保险公司意图更高的提升,也就是想把预定利率提高到3.5%以上,依然需要一事一报。

除了报批限制之外,“评估利率”仍在管控之中,这也限制了保险公司更多的降价冲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你有没有能力去偿付保费。

“我们既要克服市场化不够、市场活力不足的问题;又要克服市场化过度、市场规则缺失的问题。”2013年7月21日,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保险业深化改革研讨会”上说了这么一句话。

“这是理解本次保险业改革的钥匙。”一位参会但不愿具名的保险公司高管提醒南方周末记者。改革方案获批的风声也是在这次研讨会上透露出来的,并在正式文件下发之前引发了业界和媒体的数种猜测和讨论。

本轮寿险利率市场化改革肇始于2008年在天津滨海新区做的养老险试点,又先后在2010年和2013年3月下发过两次征求意见稿。最终尘埃落定的版本中,值得期许的是在几处配套措施上留出了下一步改革的口子,不过证券公司分析师普遍的评判还是“靴子落定,没有太超出预期”。

利率的放开,势必增加竞争、吸引更有效率的资本进入,这亦是本届政府金融改革最核心的题中之义。保险业谨慎迈出的这一小步,究竟能否拉开一场价格战的序幕,进而倒逼出保险业的深度变革?

资料来源:公司数据,中银国际研究。 (曾子颖/图)

“一成”的改革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李夏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