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玩】刀削雕琢的情怀

石雕,艺术之最高成绩,荟萃于一痕一纹之间,任何刀削雕琢,平畅流丽,全不带烟火气。张文岸因石雕而结缘佛家,且心怀一个家国大梦。

石雕,艺术之最高成绩,荟萃于一痕一纹之间,任何刀削雕琢,平畅流丽,全不带烟火气。张文岸因石雕而结缘佛家,且心怀一个家国大梦。

张文岸广州市百圣牛实业有限公司CEO,广州市钟表行业商会会长,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古石雕石刻专业委员会主任,广州锦和居艺术馆馆长。(亦亮/图)

张文岸,江湖人称“牛哥”。属牛,又恰好在牛月牛日出生,于是张文岸将自己一手创立的手表品牌命名为“百圣牛”。似乎为了印证他对“牛”的热爱,他在位于广州市郊的百圣牛厂区花园中,安放着两尊清代的石牛,浑圆、壮硕,张文岸解释说,相比现代造型的牛的斗心雄雄,古时候的牛,形态更憨厚些,“有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觉”。

这些年,张文岸除了制表事业之外,最沉迷的其实却是收藏,而且执意藏的是颇为“偏门”的古石雕石刻。百圣牛厂区仓库两千多平米的一层,是他的“藏宝”的所在。凡造访张文岸“宝藏”所在地的客人,无不为其数量众多的藏品而惊讶。放眼望去,在张文岸占据厂区仓库一层楼的库房里,满满当当地堆着大概有近两千件大大小小的藏品,最大的高4米多,最小的只有20-30厘米。“从北魏、北齐开始,直到晚清,最集中的是年代在唐宋之间,因为那个年代是石雕石刻发展最旺盛的。”

石雕释迦牟尼佛像,高280cm。明。(亦亮/图)

开门,不开门

因为接触得多了,张文岸被推选为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古石雕石刻专业委员会主任,带着“宝贝”上门来找买家的人,也渐渐多起来。“刚开始,人家知道你是收藏家协会的,做真的假的人都来了。时间久了,东西开门不开门,远远地瞄一眼就能看出来。在古玩行当里,所谓‘开门不开门’,是鉴定藏品真伪的委婉说法。”开门即是真,不开门即是假。此语源自开门见山,意思是看一个东西一眼即能分辨。不过不开门用得少,一般鉴定藏品是真品时,会说:干净,漂亮,大开门!就是形容藏品一眼真,很真的意思。如果是赝品,那就是“不开门”的东西,甚至有时候会被嘲弄成“大瞎活”。

仿冒品尤以佛像为多。张文岸继续道:“现在古玩市场上也会有一些偷工减料的新佛像,价格也很低的,通常很简单就能辨认,而精心仿制的,有些外表还故意做过作旧处置,欺骗性比较强,真实难以辨认。一不小心,就会‘打眼’。”真正“古”的东西,除了手工,还有历经岁月洗礼形成的自然包浆。

“古佛像的工艺有一个精妙之处,就是你无论站在哪个角度看,都能感受到观音慈爱悲悯的眼光。比如观音脸上那种亲切又让人敬畏的神态。其实,佛像的脸部五官、身段份额、肌肉和衣纹等,不一样的朝代,就有不一样的特征,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会有许多变化,比方隋唐两个相连的朝代,佛像的面相就有所差异—隋代的佛和菩萨为半圆脸型,唐初起就变得稍瘦一些。”

由于石头本身就是老的,因此比一般瓷器等古玩又更难辨别些,“瓷器可以用科学的方式,可以看出材料、新旧。铜也是。但石头都是旧的,所以要看它的雕工、造型、风格、文化背景等,综合考虑。”末了他又补充说,“现在高科技很发达,但这个你用不上。特别是佛像,工匠的苦思冥想,可以让跟它维纳斯媲美。在过去,大师为了雕刻一尊佛,一个观音的一个眼神,往往一生都在研究。一刀下去,法相庄严,除了雕刻的功底,心中没有佛的人是做不出来的。”

石雕(左),佛造像,高110cm。唐。石雕(右),佛造像,高105cm。北齐。(亦亮/图)

心中有佛

张文岸本来只是醉心古石雕石刻,因为那时他并不是佛教徒,所以也没有专注收藏佛像,但一件机缘巧合的事情,让他终于拜入佛门。

那是一尊清朝的矿彩石雕,在漫长的岁月中,这尊菩萨的头、身、底座,曾经辗转流落大江南北,至少分离十数年,其后,大江南北不同地区的三拨人分别找到张文岸,这尊菩萨的三个部分,竟在五年间,全让张文岸得着了,接上一看,竟严丝合缝,令人啧啧称奇—这在私人收藏圈里,可是绝无仅有的例子。张文岸说:“就是这尊菩萨,让我开始信佛了。”

并不是每个藏家,都能守得住那么多佛像。但张文岸的库房里,从此佛像日渐多起来。无论是懂行还是外行,只要来了,又表示出参观的热情,他总会热心肠地带客人去看看。

内行来了,看的是门道。张文岸摆出一副真金不怕火炼的姿态,“银行保险柜锁着的东西,谁知道真不真。真东西,是不怕看的。”外行来了,看的是热闹。逢年过节,会有往仕途上发展的一些朋友,特地过来摸摸他藏的那口唐代的石棺,“两米多乘以一米多,高一米二三的石棺。在那个年代,能用石棺的都不是等闲之辈。尤其是北方人,喜欢来摸这口石棺,要的是升官发财的彩头。”管用不?张文岸说,可能还真有。

佛像的收藏,也引来不少宗教界的人物前来参观,“比如第十一世竹钦晋美郭金却吉尼玛度都活佛,他就曾经三次来这边看佛像,看过以后很惊讶,说这些佛像都是佛教重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都是有成百上千年历史的大佛真身,要我们好好保存,为中国佛教界做贡献。”至今为止,张文岸最珍贵的一件收藏品依然与佛教有关,那是一件1.05米高的北齐年间的佛头,“你想想,在北齐年间,要惊动多少人,才能有这样的造像。可以说它是国宝级的文物。”

木雕,水月观音,高136cm。宋。(亦亮/图)

“半路出家”的表匠

谈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张文岸滔滔不绝,“迄今人类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中,没有哪一种能比石雕更古老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和材质的特殊性,让它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并且万古不衰。”

据张文岸介绍,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石雕艺术的创作也不断地更新进步。不同时期,石雕在类型和样式风格上都有很大变迁;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审美追赶求,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都制约着石雕创作的发展演变,“石雕的历史,既见证着艺术的发展史,也见证着文化的历史,可以说,石雕是一部生动而又实在的、具有传承性的人类历史。”

这些年来,凭着打小在老家的耳濡目染,以及朋友们送来让他过目的各色宝贝,张文岸看过的古董不少,却只对石雕石刻倾心。在他逾百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手表”只偏居书桌一角落,而石雕、木刻等藏品,以及各种收藏类书籍、杂志,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他翻阅着一本《收藏家》,指出伦敦苏富比近期刚拍出的一尊宋朝的木雕观音,“已经拍到900万欧元了。一尊木佛像能拍到过亿元人民币,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很少有的。”然后他指指身旁条案上一尊慈眉善目的木雕观音说,“我这尊跟它(指拍品)是同年代的,品相只略逊一筹。石雕的价值,还远远高于木雕。”

如果不是因为1997年“半路出家”,随夫人入了制表的行当,学油画出身的张文岸,很有可能在文物鉴定圈里占上一席之地。在他的老家—广东潮州饶平县,曾经出产过不少做仿古的“专家”,技术炉火纯青,形貌几可乱真。

如今,当电视台的“鉴宝”节目播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张太太就会在身边揶揄,“哟!这不是早年间那某某的手笔吗?”张文岸在这方面自信满满,谈及“鉴宝”圈里不少“大腕儿”,都有点不以为然,“高手在民间。在我的家乡饶平,是中国古玩的发祥地,这里汇集了一大帮真正顶尖的行家。那些早年间靠收破烂、盗墓起家的做仿古的,都是一线的经验,自然比那些靠搞理论吃饭的专家更眼尖些。”

石雕,佛造像,高244cm。北齐。(亦亮/图)

打动世界的艺术

“我搞收藏的契机是在这个环境中,听过,见过,渐渐就喜欢了。”张文岸自己真正开始踏上收藏之路,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虽然我是学油画的,但那也是美术的一部分,美术的东西是共通的,所以当时我对古美术都很喜爱,像字画、雕塑、古董,都曾经玩过。”

“中国真正的文化,是从敦煌的石雕壁画开始的,那是中华文化发祥并走向鼎盛的起点。中国的文化大部分来源于敦煌的壁画,敦煌的石雕。”在张文岸眼里,真正能打动全世界的中国艺术品,只有字画和雕塑两样。书法和石雕,是中国对世界艺术史的两大贡献。“其他文化也重要,但一想起东西方文化,你就会想到蒙娜丽莎的神秘、维纳斯的优美、中国佛像的传神。”蒙娜丽莎微笑的眼神,就像中国书法中暗藏的刀光剑影,“为什么没谈到中国的画?你让外国人说出中国的哪幅画,他们肯定说不清楚。要说书法,就多了。”这几年,为了搞收藏,一年去三四趟欧洲,两三趟港台,张文岸对全世界藏家的“口味”,摸得颇清。

其实在早年间,寻摸点好东西,并不需要这么大费周章。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是广州文物市场的鼎盛期,全国各地大量的精美文物涌进来,以佛教主题的观音系列为例,乾隆以前的精美观音塑像,包括鎏金、金、铜、铁、瓷器、象牙、木雕、竹雕等材质,都很容易在市场上找到。1994年以前,当时观音和佛像的收藏主体是港澳台的藏家。圈子里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说曾经有一个行家,请回来一组明代贴金三世佛木雕,坐像有1.2米高,表面七成的金箔保留着,品相极其完美。当时的市场价才2万多元,被一个香港人请去,后来又被一位新加坡藏家收藏,现在它的价格已过千万元,并在当地受到了当地国宝般的礼遇。

张文岸热心社会活动,除了被公推为几个行业协会的“带头大哥”,也加入了好几个社会团体。做企业,他率先带着手表去参加瑞士的巴塞尔钟表展,“连续5年都去参展,就是为了推广民族品牌。中国企业每年只有五六家去参加,我的初衷是想让品牌走出去。”然而,“百圣牛”每年有百分之六十的收入,都被张文岸用在了收藏上,他甚至曾经拿两套一线江景的物业,换得一尊心仪的佛像,“手表是我事业,但文物是我的爱好”,张文岸表白心迹,“我想为国家的文物回流做贡献,但真正的好东西现在还是在台湾跟日本居多,早年中国流出去的文物,现在要回购就是天价,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是想办法就能解决的。”对于自家宝贝未来的去向,张文岸也有琢磨过,“要么就做个私人博物馆,把古石雕石刻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永远留存在私人博物馆里,推广开来”,他顿了顿又说了个退一万步的想法:“如果这个设想无法实现,我的藏品,可能最终还是会捐给政府。”

石雕,佛造像,高220cm。元。

[对话藏家]

我一般不收民间的东西

记者:除了收藏价值,石雕石刻收藏品往往也有投资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你更看重一件藏品的哪方面的价值?

张文岸:应该是艺术价值。中国自己的文化,可以说大部分来源于敦煌的石雕、壁画—那是中华文化从发祥走向鼎盛的标志。敦煌的石雕、敦煌的壁画、影响了后世的很多人,甚至可以说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的主流艺术思想。只要有文化艺术方面的价值,投资价值是水涨船高的事情。比如近期有一尊宋朝的木雕观音,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能拍到900万欧元的高价,折合人民币就是近亿元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很少有的情况。

记者:有过打眼的时候吗?

张文岸:在我的老家,有很多做仿古的“专家”,他们从前是收破烂的、盗墓的之类,积累的都是一线的经验,比理论专家有时候更厉害一点。但现在想在坊间“淘”到真东西的可能性就像买彩票。刚开始,人家知道你是收藏家协会的,做真的假的人都来,很多东西一看就“不开门”。我一般不收民间的东西,大部分藏品都来源于收藏家,有内地的收藏大户,但主要市场是台湾和香港,这些年台湾回流的藏品比较多,香港有个古石雕收藏大王,也把很多藏品转让给我了。

记者:你的藏品就放在看起来保安很松懈的库房,还欢迎五湖四海各种朋友来看。不怕失窃?

张文岸:真金不怕火炼,保险箱里的东西未必就是真东西。我的收藏品比较有特点,它很重,体积也特别大,而且我们除了值班的安保人员,还有跟公安机关内部联网,所以不需要担心。我愿意把收藏品放在身边,除了自己可以经常看到,最重要的是,我更喜欢和更多人分享这些藏品。比如我这里有个唐代的石棺,长两米多,高度一米二多,不少人会过年过节的时候会来看一看,摸一摸。未来我还是希望能做成一个私人博物馆,让它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把古石雕石刻的文化推广出去。

石雕,瑞兽一对。120cm*60cm。明。(亦亮/图)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