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怎么会有清华?” 首批赴台陆生毕业之路

赴台陆生就像两岸教育交流的“试验品”,经历轮番政策波动和争论而命运起伏。“台湾试着接收我们,我们试着在小岛了解自己,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陆生回大陆找工作,被面试官问得不知如何作答;台大是指台北大学还是台湾大学呢?台湾怎么会有清华,山寨的吗?

责任编辑:叶伟民 实习生 杨宝宝

台湾政治大学陆生廖龙波毕业前夕与同学合影。 (崔楠/图)

赴台陆生就像两岸教育交流的“试验品”,经历轮番政策波动和争论而命运起伏。“台湾试着接收我们,我们试着在小岛了解自己,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陆生回大陆找工作,被面试官问得不知如何作答;台大是指台北大学还是台湾大学呢?台湾怎么会有清华,山寨的吗?

“那么人心呢,彼此内心划限,互不了解的双方做好准备了吗?”叶家兴说,“陆生到台湾,两岸或许更该让彼此的边缘变为历史的核心。”

2013年4月,陆生任翰达刚到北京某招聘现场,就“单挑”十位面试官和撞上一系列始料未及的问题,例如:在台湾读大学和大陆有什么区别?怎么会选择台湾?

这位手持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系硕士学位的男生,颇费番口舌解释,试图向面试官们“证明”自己的母校是台湾最好的大学。

另一位毕业自台大的女生,为了争取两家大陆招聘单位的面试,不得不在课业仍繁重的时期就开始“折腾”。其中一家的面试就进行了3次,她每次得从台湾飞回去大陆一趟。2012年11月内,她往返两岸飞了10次,“机票钱都得自己承担”。

而在这个月的同一周内,她完成了如下事情:五份在线考核,两、三轮面试和两场学校的期中考试。

被称作陆生元年的2011年,台湾高校首次开放面向大陆招生,928位和任翰达一样的陆生奔赴台湾求学。两年跨海“试水”后,却并非每个陆生都如任翰达早早去寻找“出路”——有人不得不决定延期毕业,有人纠结着筹备留学欧美的学术之旅,有人尚在毕业论文中挣扎,有人规划继续申读博士以留守台湾。

陆生中大部分选择今年毕业的硕士生,不仅和大陆的同龄人一样遭遇今年的就业“寒冬”,还面临台湾陆生政策歧视所导致的未卜命运。

“(台湾学历)并不像大家预期的那般优越,也暂无明显劣势:我们的状况叫做一切待定。”回到大陆参加过数场面试的陆生方佩(化名)总结道。

“除了记忆和一纸文凭,还有什么是我们能带回去的?”另一位陆生“七七”则感慨,“这或许要交给时间的续集。”

这些“第一批吃螃蟹”的年轻人正尝试在不同选择之间探索出路,一面珍藏登“台”飞行的记忆,一面则触碰着“陆”的现实。

“一个都没解决”

“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敢声张”就是陆生面临的尴尬。第一代陆生就像经历试验的“小白鼠”。

在2013年6月中旬的台湾政治大学毕业典礼上,陆生胡月在拨穗仪式(台湾毕业生把学士帽的流苏从右边拨到左边)上竟摆了一道乌龙:还未开始自己便拨了过去,还好台湾同学帮他拨回来。

与此同时,位于新竹市的台湾交通大学陆联会在为即将离开台湾的陆生举办“送旧会”。在场的陆生詹洋洋因为陆联会会长一席惜别词,忍不住泪光闪烁。

在此之前,“离别感”早就在台湾陆生群体里蔓延。在台北,陆生王钦曾策划发起过一场旨在帮助陆生就业的“2013第一届在台陆生就业人才交流会”。然而,事与愿违,陆生和招聘企业互动的结果是“供求不对应,一个都没解决”。

王钦最终发现,一般台湾本土公司只倾向招台湾学生,而台企在大陆的公司则倾向招大陆学生,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