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学界,NGO各执一词 环评审批放权,众口如何调
2月,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对外透露,环保部将下放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目前环评审批权集中在环保部、省级环保部门,一旦这项权力更多地下放到省级,甚至县市一级,“弱势群体”的环保部门如何应对当地挥动的GDP大棒,这已成为公众担心的隐忧,本不乐观的环评现状,是否会雪上加霜?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龚君楠 赵盼盼
“环评审批权集中在环保部和省环保厅,这是违反法理的。哪一级政府对当地环境负责就应该由哪一级政府履行环评审批权。”
“本来就不乐观的环保现状,会不会因为放权而雪上加霜?短期内迅速将环评审批权下放,会酝酿着巨大风险。”
“‘放权’其实不仅包括中央对地方的放权,也应该包括政府向社会放权。加强社会监督,其实也就意味着政府应当向社会放权。”
◎陈凯麟 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总工程师
◎蔡守秋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
◎栾胜基 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
◎杨海真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刘文洁 武汉市环保局政策法规处处长
◎马军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李波 自然之友前总干事
一场自上而下的环评放权行动,正在引发争论。
2013年3月,国务院颁布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核心内容首推“简政放权”,其中,环保部也是“放权”的改革对象。
环保部已在紧锣密鼓行动。2月,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对外透露,环保部将下放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4月,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该部今后会从区域和产业布局的层面“划定环保门槛”,“一些具体项目的环评审批权要下放到地方”。
“简政放权”本是好事,但环保部听到的,却是如潮的质疑声。
近几年频发的建设项目环境群体性事件中,环评问题已成绕不过去的坎,诸多抗议声都指向项目施工的前端——环评。如新近发生的昆明抗议化工事件,也被指责环评报告中缺乏公众参与环节。
目前环评审批权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李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