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球巡礼】袁铁坚专栏 野象谷球场的青春记忆
野象谷,在西双版纳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只是,这个名字在旅游圈内和高尔夫圈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虽然都地处西双版纳,相距不远,但彼此的内涵却大相径庭。
野象谷,在西双版纳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只是,这个名字在旅游圈内和高尔夫圈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虽然都地处西双版纳,相距不远,但彼此的内涵却大相径庭。
旅游圈内的野象谷是一个能观赏野象活动的森林公园,位于景洪市境内的勐养自然保护区。这里是野象活动最为集中、频繁的地方,加上交通便捷和独特的热带森林景观,因此与植物园、橄榄坝并称为西双版纳最热门的三大景区,是游客的必经之地。
高尔夫圈内的野象谷则是一个具有独特的热带雨林景观的高尔夫球场,位于景洪市境内的大渡岗乡,距勐养自然保护区不远。该球场三面被原始森林环绕,一面与万亩茶园相伴,球道蜿蜒迂回于茶园、树林之间,总共有18个洞。球场周边有500亩茶园、100多亩咖啡园、700亩原始森林、100多亩水库,是雨林景观休闲区。
据说,这是北半球唯一的热带雨林球场。因此,野象谷球场虽然地处边陲,开业的时间也不长,却在高尔夫业内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大凡高尔夫的发烧友,若有机会去西双版纳,一定会去野象谷下场挥杆,一睹芳容。也难怪,这里曾是西双版纳第一家球会,也在一段时间内曾是西双版纳唯一的球会。
近年来,随着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冬季休闲度假胜地”概念的热炒,一批地产大鳄如万达、世纪金源集团等相继进入,旅游地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西双版纳遍地开花,因此,与大型旅游地产项目如影相随的高尔夫球场自然受到开发商的青睐,西双版纳已建成的高尔夫球场数量也在数年间从一个变成了四个。
但是,我最喜欢的球场还是野象谷。野象谷的开发商是北京的首创集团,这是一家知名的房地产开发公司,这就决定了该项目必然地伴随着地产项目的开发。然而,当我们置身其中时,却感受不到旅游地产开发的热度,因为开发量非常少,容积率非常低,与其说这是一个旅游地产项目,还不如说是一个纯粹的高尔夫项目。
负责项目建设开发的总经理徐路告诉我,该项目投资方的股东基本是当年在西双版纳戍边垦荒的北京知青,他们之所以选择在这里投资,源于当年的知青情结。正是这种知青情结,决定了该项目建设的着眼点不是物质的、经济层面的,而是精神、文化层面的,是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相处,是建设者们将青春的记忆通过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形成一种富有历史文化感的写照和回望。
所以,野象谷的会所建筑别具一格,充分吸收了傣族建筑的特征,把传统民俗的精华与现代建筑的理念有机结合。会所建筑面积三千多平方米,面向球场呈U字形布局,中部留有庭院,与森林连接,身在会所,森林是庭院的延伸,身在林中,会所像是从森林里长出来的。
所以,野象谷的地产开发也别具一格,一幢幢或大或小的傣式别墅点缀在会所和练习场之间的绿树和茶园中,为了最大限度保存当地民居的古朴雅韵,别墅的建筑完全吸收当地傣族建筑的精髓。
所以,野象谷球场的设计和建造更是别具一格,球场设计的理念不是遵循通常的所谓规律,而是在球道走向、宽度、视觉的合理性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上寻找一个平衡点,有时,初看觉得设计有些不合理,细细琢磨又觉得回味无穷,理应如此,或者说更自然、更生态,因此也就更合理。
比如3#洞,由于保护大树,导致落球区比较狭窄,要求开球的落点要准,给球手增加了难度,也由此增加了打球的挑战性。5#洞,为了保护二十多棵大树,球道第一杆是上坡击球,第二杆则是大下坡击球,这种一上一下的貌似不合理加上周边的大树使这个洞变得妙趣横生。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8#洞。这是一个3杆洞,完全建在郁郁葱葱的大树中,是球场的标志性球洞,建造时精心保存的十多棵大树将果岭围了个大半圈,入口很窄,但距离很近,P杆以下即可。这里是热带雨林景致的浓缩。为了保护这个生态环境,球场设计者甚至牺牲了球场品质。比如说,果岭草因为日照不足,导致养护成本增加,并且很难达到别的球道果岭的高品质效果。
在野象谷打球,我常常感到,或许,这种设计上的瑕疵让人理解并感动于设计和建造者的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