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绿家】李志辉 唱环保的歌

“即便有人借环保做秀,也总比用绯闻或怪谈来炒作要好。环保是公益的、有正能量的事情,对他人有着正面影响。”

“即便有人借环保做秀,也总比用绯闻或怪谈来炒作要好。环保是公益的、有正能量的事情,对他人有着正面影响。” 

李志辉的录音棚在北京东城区美术馆后街的大取灯胡同里,院子里的树叶在初夏的阳光中影影绰绰,弥漫着慵懒的生活气息。李志辉头顶着及肩的卷发,身穿他典型的宽松白衣白裤,活像一位修行道人。和多年前那个背着乐器,为了喧嚣的摇滚乐而半路辍学的热血少年判若两人。“其实我是个不善言辞的人”,如今他平易近人得就像手中递来的白开水,偶尔聊到热闹处会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频频把椅子往后蹭。

辍学的摇滚青年

在商业社会,娱乐舞台有着翻云覆雨的力量,它能让一批批寻梦青年过把瘾,也能让被尘封的实力歌手重新红遍大江南北。《我是歌手》便是最好例证,沉寂许久的歌后齐豫再一次以天籁之音震慑歌坛。近年来渐渐淡出纷扰音乐圈的齐豫,专注于心灵音乐,用灵魂歌唱佛乐。重返公众视野,她提到好友李志辉,音乐圈的一个“例外”。“土地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李志辉用音乐来描绘、赞美土地,这对人们内心的情感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他的音乐从生态上,更关注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从文化上,借由历史传承提醒大家不要忘本,因为唯有向下生根,才可能向上发枝散叶。”齐豫说。

知道李志辉的人并不多,但他却有不少大腕儿级粉丝,除了齐豫、毛阿敏等乐坛好友外,主持人乐嘉也是他的乐迷。笛艺不凡的乐嘉是民乐爱好者,因缘际遇偶然听得一曲《水墨丹青凤凰城》后,便在社交网络上力荐李志辉,连博客的背景乐也选用其曲,引得网友关注热议;乐嘉还曾在旅行中单曲循环播放《平遥古韵》、《曲阜孔儒风》等上百遍。“去去来来,唯一留在硬盘里,何时何地都要听的,就是李志辉的音乐。”在有生之年能见到李志辉是乐嘉的一大心愿。

“我既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学院背景,完全是业余的。”李志辉谈起自己的音路历程,“我父母本职是做中文教育的,但他们的业余音乐水平都足以当音乐老师,后来我母亲确实转入这行,因此我从小在学校里生活,经常随便出入乐器库,把风琴和各种乐器瞎摆弄。”

李志辉在音乐上属于大气晚成型,二胡也是十多岁才开始正经学。青年时代的李志辉不似现在这般沉稳,性格中有着对抗常规教条的乖张叛逆,迷恋摇滚乐和新的可能性。大概二十多年前,高中时代的李志辉就跟着社会人士一起组乐队,零零散散地接触起各种乐器,“最想做鼓手,吉他和贝斯也行,但乐队里都有人了,最后只剩下做键盘”,但万事因果有定,转型创作的李志辉发现唯有键盘是最包罗万象的乐器,一个人一把键盘就犹如一支队伍。

“我也是学习不好才去学艺术,虽然高考艺术科成绩在湖北省排前三,但终究是不喜欢上学,有种绝望感。我觉得自己和比尔·盖茨是一类人,属于退学组,大学才上了三个月就跑了!”叛逆的李志辉背着乐器就跟着摇滚乐队开始了全国巡演。

“我们那时用的课本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苏联留下来的,书里对和弦的刻板规定完全不符合现代流行乐和声的发展。流行乐是自由的,只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就是对的。为什么摇滚和民乐不能放在一起?我对任何音乐和形式都不排斥,所以我想,学院不是我要走的路。”

和众多年轻人一样,那时的李志辉也爱听齐秦和王杰,也会为暗恋的女生写情歌,毕业后还在海口的歌厅做过流行乐DJ。“那时候手头得会弹上千首歌,脑子里背下几百首歌的前奏,随便一位客人点歌,前奏立刻要起来。我的琴技就是在这样的生活压力下磨练的,不弹就得挨饿。”当过录音师,为别人制作无数专辑,繁忙过后总想为自己沉淀些什么,于是而立之年的李志辉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为了自己的创作。然而所有的经历和生活都是命运埋下的伏笔,这大抵就是复归成熟的单纯之前对复杂的积累,蕴藉天地后才能融繁入简。

李志辉 环保音乐家、素食主义者,是唯一一位曾在世界新世纪音乐家排行榜位居前十的中国人,与萨顶顶、林海、朱哲琴并称“中国四大新世纪音乐家”。2005 年发行专辑《我们远去的家园》,以悠扬乐曲赞美自然并警醒人们保护文化生态家园,此专辑获法国戛纳国际音乐节原创音乐制奖。 (本刊资料库/图)

回归自然

周国平说“由单纯到复杂,再复归成熟的单纯,名之智慧”。这话在李志辉的身上得到了印证。“我做自己的音乐时已三十出头,早就不是痴男怨女了,那时候更向往淡泊与宁静。”李志辉谈起自己的转变。

2005年,一张音乐专辑《我们远去的家园》,让李志辉和“地理音乐”的概念走入听众的视野,专辑里曲名的绮丽和曲风的高情远韵让人耳目一新,如广为流传的《青瓦白墙恋徽州》、《大理雪月觅风花》等。“与地理音乐结缘颇为偶然,我有一位在广州做发烧唱片的朋友,他和我谈及希望通过新世纪音乐的形式,以华夏大地的奇山俊水为题来挖掘散落的中华文化。”这便是李志辉独树一帜音乐风格的起源。被这个想法打动,地理音乐一做便十年。他的音乐除了被冠以“地理音乐”之名,更被誉为颂赞大自然的“环保音乐”。“其实我不愿给音乐贴标签,分类只是为了大众认知,任何语言的描摹都无法还原音乐本身。”

不同于人们臆想中浪漫的游历创作,李志辉在酝酿这些音乐时主要靠的是文章、资料、图片等真实的资料,如其说是在创作倒不如说在还原。“大部分地方我都去采过风,但最初的梦幻感觉必定会被破坏,因为环境太现实太商业了,我更愿意到偏僻的去处寻微探幽。”

今年4月26日李志辉牵手长沙洋湖湿地公园里举办了一台以环保和心灵为主题的音乐会。除了献上自己的经典曲目,他还专门为洋湖创作了《湖天影月》、《心灵之翼》及《幸福洋湖》三首主题曲,展现天人合一的生活境界。

“洋湖是一个公益的环保场所,除了为市民提供散步的好去处,还能调节当地气候、平衡生态,为种类繁多的鸟儿提供栖息之所。我去采风时看到那儿有专门的电瓶车道、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自行车道设计得很贴心,每个石子间都有空隙,下雨了水能直接渗到地下。”李志辉对洋湖的赞许溢于言表。

谈及他的终极音乐理想,李志辉跃跃欲试。这是一个以“天、地、人”为理念的十五年大计,打破剧场体验,通过3D影像与音乐相结合的方式在一个多空间多媒体的场地里描述宇宙、地球、自然、人心和灵魂。他甚至想超越乐音的概念,利用仪器来制造非凡的感官体验,例如超声波。“也许宇宙真的有这样的声音,了解宇宙的最佳方式就是让你的灵魂去那里翱游;好比禅师打坐,身虽在,心已远。”

这样一场超验的概念音乐会,道虽修远,但李志辉一直在路上。“我还需要积累,让音乐再飞一会,时机成熟了再规划巡演。”美国新世纪音乐大师雅尼在中国也只办了四场巡演,李志辉担心国内纯音乐的乐迷尚未足够支撑艺术家们走向市场,“中国现在还是演唱会的天下”,他感叹。然而对当下如火如荼的电视音乐选秀,他却另有看法。“这是特别大的进步!过去电视台都是作假演出,现在已经越来越回归到真实音乐本身了。”

然而对于商业模式下原创的稀缺,他也感叹不已,“没有时间去沉淀和创作,但至少我们已经迈出宝贵的一步了。”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著作权的立法保护是目前较为严峻的漏洞,李志辉在著作权协会登记了百来首作品,每年能拿到的版权费却不足两百元,这导致极少人愿意静下心来走独木桥,好的作品越来越少。但心平气和的李志辉对此也是一笑了之,“不要去怪时代和环境,重点还是自己,如果真的想做艺术,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想想战争年代,沃土未必那么重要。”

李志辉崇尚大自然,而“自然”也是他音乐创作的一则信条,除了环境的自然,更重要的是心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沏杯茶,点根香,这便是李志辉工作的最佳状态。“灵感不需要刻意找,只要你能找到自己,便找到它了。”

吃素也一直是李志辉希望维持的境界,“前年开始吃素,但去年又开荤了。今年继续坚持,我相信这次可以做得更好。”他认为过分坚持做任何事情都与“自然”本身违背,“大自然也有其食物链,吃素应该顺其自然”。素食是本着对生命的尊重,保护自然、万物平等,渐渐地他发现吃素还能让他对自然有新的体悟,萌发音乐灵感,“我可以是雨露、山川、大海”,涤荡的心灵仿似能与天地融合,让他的乐音又多一分雅致。

李志辉的另一爱好是骑行,最长的一次是海南环岛,历时半个月。随性的他一路上走走停停,不愿受时间限制或骑友的催促,更享受一个人在路上思考的状态。“偶遇雨天,也是一场体验;肚子饿时,在水果小贩处讨一个香橙就地剥开了吃,太香了!一次我在乡间逼仄的小路旁停下歇息,躺在柔柔的草地上,左耳牛哞,右耳犬吠,身后还有鸭声嘎嘎,风摇叶动,大自然的声韵情景,不可复刻,无需粉饰。此时只觉一切乐音皆多余,大音希声才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李志辉说。

 

李志辉在音乐节的现场。 (本刊资料库/图)

[对话李志辉]

圈子是人缺乏安全感的典型产物

记者:不同的人做环保有不同的方式,你认为做环保音乐和植树哪个意义更大?更为社会所急需?

李志辉:二者不矛盾,一个更精神,一个更实践,它们是并存的,缺一不可。我在植树方面的能力和效率相对有限,而且实践起来也需要统一规划和批示;但在做环保音乐方面我是足心足力的,如果我的音乐让听众有所感触,他们愿意自觉加入保护家园和植树的队伍,那不是更好吗?

记者:现在很多人喜欢给自己戴“绿帽子”,地产商自称在做“绿色地产”,艺人纷纷宣告自己是环保主义者,当然其中不乏真正的环保人士,但还是有投机之士,你如何看待?有人曾质疑你以环保为噱头炒作音乐吗?

李志辉:我是这么看的,即便有人借环保作秀,也总比用绯闻或怪谈来炒作要好。环保是公益的、有正能量的事情,对一部分观者还是有正面影响的。至于对我的负面评价,我不曾留意,我只做自己该做的,自律的生活也是我的人生追求,和别人的看法无关。

记者:你的音乐给人超然物外的感觉,但是文化产业必然与市场相联系,你如何处理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市场需要之间的平衡?

李志辉:真正好的艺术不要揣摩市场,应该引领市场,做市场缺乏的,让大家都去喜欢,这才是成功。如果事先过多考虑别人是否喜欢,或者参照已有的成功案例,那么你永远不能超越。应当坚持自我,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到极致。此外,我和别人合作时,首要条件不是制作费,而是决定权。我要以自己的艺术眼光为准则才能保证达成更好的效果,当然我也非常幸运近年来在合作上并没有受刁难的情况,合作方都很尊重我。

记者:都说艺术家是最有故事的人,可能因为艺术和痛苦之间的博弈关系,你一路走来是否也有低靡期?

李志辉:每个人的人生都有高峰低谷,就如每天情绪起伏,这是宇宙规律。凡事都有因果,这是程序。我的追求是让自己靠近中间的平衡线,尽量对起伏不在乎。

记者:你是如何保持素雅的心境来创作心灵音乐的?

李志辉:我并不刻意保持何种心境,常常静下来思考一下宇宙和地球,看看这方面的文章资料,便会心境澄明。人分肉体、精神和灵魂三部分,肉体是物质概念,精神是世俗概念,而灵魂是神性的,不是每个人、每天都能遇到的,只有真正平静的时候才能和灵魂相遇。我以前执著的是做演出、做音乐,如今不是了,我最向往的是隐居和打坐。

记者:和圈子里的朋友一起都喜欢做些什么事情?

李志辉:我现在的交际圈越来越小,合作过的人即便是腕儿也仅限于工作上的交流,不能算知己。按我的理解,“圈子”是人类缺乏安全感的典型产物,我极少呼朋唤友胡吃海喝,这样对我会有心理压力。心灵之交有一些,我们常常聊的也是人生和宇宙。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