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精选】关于“老年”的笔记(之一)
老人之“弱势”,是环境造成的。在保障良好的社会,生理机能的衰退,非即意味着“弱”;而在可以恃强凌弱的环境中,即使精壮的汉子也可能是弱者。对老人的最有效的保护,是创造使侵夺、欺凌难以发生的社会环境。
一些年前写过一篇《关于“老年”的笔记》,收在了自己的散文集《窗下》中,一个小友读了,说是有点恐怖,何以将“老年”这题目作成了这样子!或许我那时还不够老。但“老年”本是生命中的一段,与其他任何一段一样理应受到关注。而我自己,则是到了身边的亲人渐渐老去,故去,才体验了发生在这生命途程中的温暖与严酷,且由己及人,想到了与“老年”有关的种种……
近读《顾颉刚日记》,其中有“老的定义”,包括如下几条:“一、身体各部分功能衰退。二、无抵抗气候变化的力量。三、不可能紧张地参加社会活动。”接下来说,“此必到了老年才会深切地感到,年轻人及中年人均无法领会”。以上文字写于1964年,那年顾氏71岁,所写均为他的经验之谈,“过来人”的切身体验。由顾氏晚年的日记看,他对于自己身体状况的关注,较吴宓更甚,尤以睡眠、排便为大端,几乎逐日记录。看起来失眠与肠胃疾患像是他的一大负担。吴宓的晚年日记,则几乎逐日地记自己的吃喝拉撒,种种病痛、不适。我猜想吴、顾日记中的如上内容,一定令年轻人难以卒读的吧。
顾氏多病,日记中反复诉说“老年之苦”。去世前一年的10月29日,在日记中说:“近日天气,忽阴忽阳,殆所谓‘满城风雨近重阳'者。此在年轻时读之,固觉其美,而今日则为胆战心惊矣。老人处境,真不能自己掌握矣。”实则顾氏的老年并不枯槁。顾为苏州人,或许得自早年的陶冶,日记中的顾颉刚,爱花成癖。
1964年5月5日:“怀念江南之春,不胜神往。”“藤萝花近日大开,朗润园中不愁寂寞矣。”
5月10日:“近日园中盛开者为刺梅之黄花,藤萝之紫花, 扑面者为柳絮。”
5月18日:“近日校园中仅有刺梅及洋槐花未残耳。绿肥红瘦,又是一番景象。”
5月19日:“始闻布谷鸟声,委婉可听。此鸟所鸣,苏州有‘家家布谷'、‘家中叫化'两说,徐州有‘烧香摆供'一说,此城中所不闻。洋槐花落,镜春园中殆如以氍毹铺地,使人足底芬芳。”
1965年4月19日记往北海“饱看春色”,说自己“最爱者碧桃,为其丽而端。其次丁香,为其芳而淡。又次则海棠,为其艳而不俗。若榆叶梅,则过于艳冶,品不高,花已萎而不落,又使人生憔悴之感也”。
同年5月7日观赏景山之牡丹,说:“举凡姚黄、魏紫、宋白、王红诸名种皆备,置身其间,浓香馥郁,洵可爱也。”你应当想到,那已经是“文革”前夜。
到风暴将至的1966年的4月3日,顾氏在香山路上,还欣欣然地看“白者李,赤者桃,淡红者杏,吐露在松柏间”。
同月12日,因“花事正浓”、“徘徊不忍去”,陶醉在香山的花海中。
当着饱受冲击之后,1971年环境稍宽松,就期待着公园开放,使自己得以“徘徊于林石间”(8月23日。以上引文均见《顾颉刚日记》第十、第十一卷)。
顾颉刚不如吴宓的健饭,食欲旺盛,对寻常美食津津乐道;也不像吴的随遇而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