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评论】钱荒事件呼唤更深刻的市场平权

“钱荒”的背后,是一些强势者在市场名义下对实体经济的掠夺,更是“权力-非权力”二元经济的病症。当社会再也支付不起权力差序格局带来的索取,制造业会越来越萧条,“钱荒”也可能会一次次重复发生。惟有改革体制,实现真正的市场平等,才有望延续较高经济增长。

责任编辑:史哲 戴志勇 蔡军剑

2013年6月24日,上证指数创近四年单日最大跌幅,载入中国资本市场史册。这场跳水表演的直接原因,就是震惊世界的中国“钱荒”事件。

跳水前,上海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暴涨至13.44%,各商业银行流动性纷纷告急。在正常市场经济国家,央行在商业银行流动性告急时,有责任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以维持金融市场稳定。中国往常也是如此,但这次央行却一反常态,不仅在6月23日正常发行央票回收流动性,而且明确要求各商业银行“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场“钱荒”发端于2007年中国重要的一项金融创新:银行同业拆借资金市场。允许各商业银行间以市场化方式相互拆借资金,为市场提供真实利率基准,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不过,以商业银行、券商为代表的中国各金融机构很快发现了同业拆借资金的另类用途:通过同业拆借方式获取成本极低的资金,转而在其他市场获取更高收益。和民间动辄高达10%到30%的利率相比,同业拆借的融资成本极其低廉,利用其与真实利率的利差放“高利贷”,成为各金融机构心照不宣的盈利模式。

在金融界人士看来,只要对方能付本偿息,就是一场皆大欢喜的双赢游戏,何乐而不为?但是,这种金融创新的前提,是各金融机构必须遵纪守法和审慎自律。《人民银行同业拆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为了控制风险,同业拆借资金“禁止发放固定资产贷款及投资”。

但各银行机构显然有足够聪明的办法绕过去。随便翻看任何一家银行的理财产品目录都可以发现,这些资金,拐弯抹角进入了地产业、信托和外汇市场等进行风险投机,并未进入能带来增加就业和真实增长的实体行业。每年高达10万亿的理财产品项目,绝大多数建立在人民币升值和房地产保值的假定上。

可惜,房价畸高,房地产销售日益困难,随着房地产资本平台(含地方政府城市开发建设项目)现金流日益下降,对商业银行贷款偿付普遍出现各种困难,鄂尔多斯和温州的困局就是这种困难的真实反映。根据费雪公式,市场流动性等于货币总量乘以流动速率,它不仅取决于央行的货币总量,更取决于流通速度。中国资本市场的资金周转率已经越来越低,经济体的真实流动性已恶化到了无法继续维系的程度。

雪上加霜的是,2013年6月美国宣布逐步退出量化宽松QE3,境外热钱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热钱回流以及各种应付款项的到期,许多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出现了短期流动性危机,乃至上演了震撼中国资本市场的惊魂一幕。

对这场钱荒危机,央行和中央政府的表现非常耐人寻味,不仅没第一时间释放流动性,相反对各商业银行提出了“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的政策指导。

为什么不进行干预?直接原因在于,从投放量看,商业银行不存在流动性危机。事实上,更深刻的原因和考量,是管理层希望借这次危机促进中国经济转型。

当下,政府将“城镇化”视作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但可持续的城镇化,显然不是人口的简单聚集,强大的实体经济而非房地产,才是城镇化的前提。

中国这十年的实体经济状况,用“国进民退”或“中小企业困难”来描述并不准确,在一些领域,是根据与公权力关系远近形成的差序格局:企业与作为公权力占有者的个体关系越近,市场处境往往会越好。那些被权力不恰当地“眷顾”的中小企业,要远远比无靠山的大型国企的日子要过得舒服。

在一些领域,形成了“有权-无权者”这种二元经济的结构,大量宝贵资金被关系户们占用,他们优先获得了大量信贷资金和扶持政策,独占了稀缺的经济机遇,却将通货膨胀的后果转移给全社会。他们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却不承担任何成本,在这次“钱荒”游戏中扮演不光彩角色的一些金融机构,就是其中重要的食利环节。

中国金融机构极其庞大的表外资金空转问题已经暴露出来,央行拒绝继续输血自然也可以理解。银行、地产等权重股就此剧烈下跌,股民脱身不及,一些储户也慌了神。

从国家财政的角度看,“钱荒”已经表明中国的财政安排出现了极大隐患。各项“与国力相符合”的支出急剧增加,各项社会、政治乃至军事支出都大大增加,而作为基石的制造业收入却停滞不前,这种财政缺口,对高度依赖经济增长维系稳定的国家来说几乎是致命的。

“钱荒”的背后,是一些强势者在市场名义下对实体经济的掠夺,更是“权力-非权力”二元经济的病症。当社会再也支付不起权力差序格局带来的索取,制造业会越来越萧条,“钱荒”也可能会一次次重复发生。这次“钱荒”事件,其实是由管理层主动引爆的,意图尽早排雷,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接下来,还需要更坚定地改革。如果这类危机再现,将首先冲击商业银行,接着将冲击整个金融体系,最后蔓延到整个实体经济。对于这种总体危机,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全力避免。

惟有改革体制,实现真正的市场平等,才有望延续较高经济增长。

网络编辑:李夏同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4)


回复

2013-12-20

说不定互联网会使很多问题的解决点 民众的力量永远是伟大的 当一亿蚂蚁组成一个没有单独意志但有集体意志的经济体的时,很多集团就完全不是集团了

回复

2013-08-14

关键是政府权力太大业务有效监督,这是老问题了。唯有动真格的进行体制变革,削弱政府的权力,情况或许有改良的那一天!

回复

2013-07-07

钱荒么?

回复

2013-07-07

不少不知道,只是由于利益集团过于强大,变革很难

回复

2013-07-07

有人吃的多些,有的少点,也照样有人没吃着。各人散去,或捅牙,或品味,或继续望大路,盼着下个畜牲出现。平静下来了。。

回复

2013-07-07

这是最差的推测吧。想想最大的可能会是这些畜牲在“主人”的喝斥下有一些惶恐,丢下了咬着的肉。于是乎,民众蜂拥?

回复

2013-07-07

所以自肥者会眼睛蔑斜着管理层,大声地咀嚼着嘴里的肉。民众?这些只管吃肉的畜生看都不会看的。

回复

2013-07-07

不给钱?要你命!管理层不敢这样设想。

回复

2013-07-07

管理层似乎希望来自民众的巨大压力让那些贪心不足的权力自肥者因恐惧放弃一部分咬着的肥肉,可能吗?最恐惧的应是挤兑吧!

回复

2013-07-07

回复

2013-06-30

由此可见一直以来的所谓“流动性过剩”多是政策推动的结果,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果,一场钱荒暴露出中国经济发展放缓的势头比文件上的更厉害,加速印钱岂不是缘木求鱼?

回复

2013-06-30

权力-非权力经济,真的不能更准确了!

回复

2013-06-29

局部危机?想好事吧!一旦出现危机就绝对不会是局部的,结果难以预料!!!!

回复

2013-06-29

惟有改革体制,实现真正的市场平等,才有望延续较高经济增长。

回复

2013-06-29

恐怕是时候,要出手“宏观调控”了。

回复

2013-06-28

回复

2013-06-28

这场钱荒只是母亲对犯错孩子的严厉训斥,严厉是够了,可实际上还是不舍得放手不管没有实际的惩戒,因为问题已经积重难返,不帮他掩饰孩子只能送监狱。只是训斥已经惹得那么大反弹,那么多逼宫的力量,能如何呢?

回复

2013-06-28

基于非经济思维的强势管控并不是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调控,替市场作主的思维与办法必须改变到让市场作主的阶段,如同为民作主改变到让民作主,这样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才算是步入正轨。

回复

2013-06-28

积弊难返,我看不到这个国家的前景。

回复

2013-06-28

如今的改革必须要拿出邓小平当初裁军的魄力来!大刀阔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