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制度学习者,最差的安全执行者石化安全“守护神”为何屡失效?
2013年6月2日大连石化发生爆炸,而对舆论质疑其“两年三爆”的离谱事故率,中石油和大连石化均不置一词。为何安全事故调查秘而不宣,HSE(健康、安全和环境)年报避重就轻?为何安全生产绩效数据披露缺乏,外部审核等制度难建立?为何政府安全监管始终缺位,只能依靠“行业自律”?
责任编辑:曹海东 助理编辑 袁端端
6月2日大连石化爆炸发生后,事故企业的通报“一切从简”。
为何安全事故调查秘而不宣,HSE(健康、安全和环境)年报避重就轻?为何安全生产绩效数据披露缺乏,外部审核等制度难建立?为何政府安全监管始终缺位,只能依靠“行业自律”?
相同的事故,不同的处置
中石油大连石化两年第三爆后,张兆康抑制不住在两个场景间来回穿越。
张兆康是中海能源发展公司和采油环保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在英国阿伯丁工作期间,他曾带着中国访客去参观过壳牌的阿尔法事故纪念碑。发生于1988年的阿尔法钻井平台爆炸起火事故,是世界海洋石油工业史上最大的一次悲惨事故。
肃穆的碑体上,167位死难者的名字用金色镌刻,碑文写道:“阿伯丁是个石油城,人们不会忘记为了繁荣这一城市而献出生命的工人。”
看到纪念碑的中国石油行业代表,很少有不拿出相机拍照留念的。
张兆康的记忆中,在英国,一旦发生事故,当地报纸几乎每天都用头版头条刊载法庭进展——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责任人会被以刑事犯罪起诉,而非“行政记过”。
当场景穿越到中国大连,类似的事故,却是截然相反的处置方式。
2013年6月2日大连石化爆炸发生后,事故企业的通报“一切从简”。事故原因、责任认定等关键环节丝毫不被提及,而对舆论质疑其“两年三爆”的离谱事故率,中石油和大连石化均不置一词。
不过,迥异的中外事故处理方式,却并非全然没有共同点。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中外石油石化企业,都遵循着同样一套名为HSE(健康、安全和环境)或QHSE(质量、健康、安全和环境)的管理体系。
最早的模仿者
国际油气和石化行业引入HSE管理体系,源自一场悲剧。
1988年,壳牌在英国北海的阿尔法钻井平台,因人为因素发生爆炸事故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之耘
文章虽指出了问题,但对问题的症结没有说到位,用的一些素材也有问题,显示出作者的不专业性。特反馈如下: 1. 阿尔法平台事故是一起严重的事故,催生了HSE体系的产生。但国内的紧跟只是借用了国际的体系发表了自己的体系文件框架。时至今日,体系的建立仍是一句空话。所以不能说我们也建立了体系。例如:文章提到的最简单的事故报告体系都没有。 2. 问题提到的“杜邦用的是违章自行上报制度”问题,杜邦从没有这一制度,在管道局也没有推行这种制度。也许是作者听说一些事情就写出来了,这显得不够专业。 3. 所谓的“处罚而非奖励”,起本质问题是这些公司(包括其它许多公司)采取了“以罚代管”的做法,说深一点是管理层的无知,无能的表现。如同家中小孩子不知如何教育,动不动就用鞭子解决一样。 4. 作者引用学者的论点强调政府监管的失职,其实这是管理方向的错误,这也是我国HSE管理未见进展的直接原因。企业应是管理的主体,政府应成为法律的维护者。目前是政府没有维护应有的法规要求,做了企业要做的事,企业敢对抗政府---其实这些企业也是政府,造成混乱,各自不知做什么。不是有企业造成的麻烦,政府出来打圆场开脱的吗? 以上观点望能对认识问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