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汇聚所有的环保洪流”专访台湾首任“环保署”署长简又新

台湾历史上也曾有过环境污染很差的时期,1980年代,“环保烽火年代”,工厂污染排放过多,都市垃圾增速也很快,甚至引发了乡镇“垃圾战争”——你丢到我这里,我丢到你那里。而最终促使台湾环境改善的最重要的外因是人民的觉醒和支持,环保教育是台湾环保工作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王悦

简又新。 (南方周末资料图)

四十之惑 (下)

上篇:《四十年环保路,“天道曲如弓”——专访国家环保局首任局长曲格平》(详见2013年6月6日报道)

政治意志力的实践是环保问题解决的第一要件。

台湾环保署具有一票否决权,至今还没有哪个公司敢环评不通过而硬开工的。

治理环境最重要的外因是人民的觉醒和支持,台湾成功最主要原因是环保教育。

环保很重要的观念是透明化,民众需要知道全部的事情,无论好坏。

我比较同情政府,不可能改变的事情不要轻易承诺,应该开诚布公。

台湾的垃圾处理是公认的成功经验,堪称奇迹。人均每天垃圾清运量从1980年代末的1.143kg减至2011年的0.427kg,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这是台湾首任“环保署”署长简又新最为得意的成绩单,1987年,在台湾“环保烽火年代”,他受命组建台湾“环保署”,环保队伍从无到有。“那会在台湾爬山不用认路,因为跟着垃圾上去,跟着垃圾下来。”他回忆说。

之后,他历任台湾“交通部长”、“外交部长”,被称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新生代政治家”。如今,离开公职后,年逾六十,他重归环保事业,主持一家基金会致力推动企业应对气候变化和施行可持续发展。

他常说:“意识、知识、共识兴环保。”他觉得环保最重要的还是人,没有什么捷径。“改变人的思想行为是改善环境最快也最难的工作。”

他也格外关心大陆环境问题,从北京的PM2.5污染、黄浦江死猪事件再到山东地下排污,感叹这像极了台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他担心大陆走得太急,提醒道,“我相信明年北京的空气不会好,黄浦江也不会一天就很干净。我做环保署署长四年,前三年都非常艰难,最后一年才做通民众的工作。这需要漫长的时间。”他还说,“其实大陆环保立法很多都比我们细致,主要还是执行问题”。

2013年5月,南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7)


回复

2013-06-18

台湾的经验值得借鉴!

回复

2013-06-16

说的好!

2013-06-15

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打工仔的月工资很多高过普通公务员,如今,很低端的农村妇女工一天最少也要100元,其他的,要150以上,技术性点的,劳动强度高点的,300,500是很正常的,我们的企业竞争力怎么办?我想只能靠污染和资源浪费了。而且,台湾的那些治污条件,比如民众觉醒、政府透明、公开等,我们都没有。

回复

2013-06-15

高劳动强度,高消耗,低技能投入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现状倒逼中国改革。只有提高科技、创新、思想等核心竞争力才有出路。未来高科技产业成为中国主导产业时,我们就能重新看到蓝天白云。

回复

2013-06-15

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打工仔的月工资很多高过普通公务员,如今,很低端的农村妇女工一天最少也要100元,其他的,要150以上,技术性点的,劳动强度高点的,300,500是很正常的,我们的企业竞争力怎么办?我想只能靠污染和资源浪费了。而且,台湾的那些治污条件,比如民众觉醒、政府透明、公开等,我们都没有。

回复

2013-06-15

新的模式!

回复

2013-06-15

这人真会说话

回复

2013-06-15

简又新,好熟悉的名字。